3月23日至25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年会”在北京举行。智联招聘CEO郭盛出席论坛,与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力拓集团首席执行官夏杰思、剑桥大学校长杜思齐、牛津大学教授伊恩·戈尔丁一同探讨“人口新形势下的人力资源开发”。

就业企稳,劳动力总量锐减

基于智联招聘平台上1月、2月的就业数据显示,2019年前两个月的CIER指数1.81,略低于去年同期。CIER指数以1为分水岭,大于1时代表就业景气度高,就业信心良好,从数据上看,就业形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保持稳定态势。

从供需结构上看,就业稳定的局面与劳动力总量的减少有着深层次的关系。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5-64岁的适龄劳动力占比自2010年到达顶峰开始下滑,尽管2015年二胎政策全面推行,但新生儿出生率却屡创新低,2018年仅10.94%。用于生产的劳动力总量因为老龄化人口结构呈现锐减的态势,但与此同时,还有大量的适龄劳动力资源正在被荒废。

郭盛表示,“根据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40-50岁的人口占比达17%,而“4050人群”却在因自身条件限制无法充分就业。随着医疗条件的进步,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据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共同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女性白领退休年龄为55岁,男性为60岁,但英国、法国的法定退休年龄是67岁。中老年劳动力有着多年积累的经验资源,也有发挥余热的意愿,但时下却在日渐荒废。”根据劳动者的意愿,就业的大门不应该过早向劳动者关闭。

通过“再教育”开发劳动力的技能红利

从劳动力市场供需的微观层面看,也广泛存在着很严重的错配矛盾,导致招工难、求职难并存的结构性问题凸显。郭盛表示,虽然劳动力总量在减少,但符合新技术需求标准的人才十分有限,很多新兴的岗位和职业却面临着“人才荒”。智联招聘大数据显示,以人工智能相关的岗位为例,发生投递行为的求职者仅占用人需求的88%,但拥有人工智能相关技能的求职者仅占需求人数的61%。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让企业面临人才荒的挑战,也让求职者产生了不少“被替代”的焦虑,这本质上都是劳动力技能落后的表现。郭盛认为,社会文化中“心灵鸡汤”正盛,焦虑贩卖的成功并不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针对“硬技能”的“再教育”,在劳动力数量减少的趋势下,让新技能蓬勃生长才能形成良好的供需转化,从而在根本上帮助中国经济转型成功。

在劳动力资源数量有限的前提下,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应该更加“精打细算”,智联招聘大数据显示,灵活就业的需求每年都在数倍增长,近期发布的《新型雇佣关系趋势调研报告》也显示,近八成职场人向往灵活就业,但收入不稳定,缺少社会保障及市场不规范的因素正在制约这一价值转化的机制的成熟。郭盛认为,普及灵活就业的条件和需求已经具备,它不仅能让人力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也为就业难人群提供了更多的收入来源。

除了把存量的资源细细盘点,充分利用,但短期内劳动力市场结构依然难以实现重大改善,因此,把目光投向全球,将海外人才引进来可以有效的缓解短期的人才焦虑,推行更开放的移民政策也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