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昨天晚上,我家孩子突然跟我说她要自杀,而且已经想好自杀的办法了。作为一个母亲,听到孩子这么说,心中不免悲痛胆寒。一整晚都在反思自己。孩子到底怎么了?什么使他们如此不堪一击?难道真的是教育出现了问题?我很庆幸我能在悲剧发生之前看见。

孩子有这种想法,首先我们家长占首要责任。于是我翻了一整晚的资料,在这里与各位家长共勉。

导致儿童自杀的因素,日日就在我们身边

根据相关统计结果:

  • 学习压力过重,排在儿童自杀原因的第一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12岁是儿童自杀的高峰年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女童自杀比率显著高于男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的数据让我触目惊心。更可怕的是,这一桩桩一件件,或有诱发因素,或因长期积累,但似乎都在我们身边,极易可见。

儿童自杀典型的原因包括:

  • 学校教育中的人际冲突(包括师生、同学之间)以及学业压力。

包括教师失当的教育教学行为,比如打骂羞辱、人格贬低等;也有同学之间的欺凌行为、比较行为而导致的自卑、自弃、报复心理等。但最最主要的,还是无法承担学业压力,比如成绩或名次不理想、无法完成作业。

  • 家庭教育中的代际冲突或者家庭关系。

这个因素中既有家长(包括父母或其他教养人员)对孩子的错误教育,比如严苛管理、惩罚侮辱、错误示范及引导等,也有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导致的心理压力过大等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长期的心理疾病困扰。

这个因素在儿童自杀中其实并不少见,但却几乎被家长或教育者视而不见。

受长期以来的社会文化影响,家长宁可承认孩子有生理疾病也不愿意被外人知道孩子有心理问题。强烈的病耻感导致心理疾病既不易被尽早重视,更不会得到良好的治疗。

但当受到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困扰时,儿童本身并没有成熟的应对能力,哪怕是求医自救也会因年龄限制而无法拿到药物。在疾病影响下选择自杀的不在少数。

  • 对死亡的无知。

这一因素近来已被广泛关注到,孩子们相约自杀、互相鼓动自杀、把自杀当作游戏、将自杀当作勇气甚至以为自杀可以惩罚别人等等已经越来越多。去年从俄罗斯流传进来的蓝鲸游戏就是一例。究其根源,是孩子们还尚未对生命本身形成稳定认知,对于死亡甚至处于零认知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媒体不良诱导。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孩子们的手机中也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新闻信息。媒体对于相关自杀、自伤、他伤事件的报道或评论,对一些价值观尚未确立的孩子形成不良诱导,包括比如自杀行为发生之后他人为此承担的后果、他人出现的悔恨行为等,都对孩子的自杀行为存在鼓动和引导的可能。

2018年12月3日,江苏省溧阳中学一高二男生因抄袭,被班主任口头教育,班主任要求他次日向全班做检讨。但没想到在受到批评几个小时后,该16岁男孩从自家小区的楼上纵身而下,一个家庭因此破碎。

除此之外,2018年发生的学生自杀事件,简直不胜枚举:

四川省南充市第一中学高一 29 班学生蒋某因玩手机遭到其母亲两次批评,并抢夺手机,从教学楼 5 楼纵身跳下,当场死亡。

安徽毛坦厂中学一高二女生在教室传看不适合高中生阅读的课外书籍被班主任发现,班主任联系家长将其带回家中。次日凌晨,该生跳楼身亡。

江西宜丰中学初三年级彭某,考试期间监考老师发现彭某藏在试卷下的手机,并当场予以没收,监考老师将手机交到隔壁考务办公室随即返回考场。期间,该考生离开了考场,老师立刻寻找,发现该考生已经坠楼。

……

这些青春还没开始盛放的孩子,就因为老师的一句批评、因为考试失利、甚至因为与父母赌气……这些微不足道的理由就结束自己的生命,真让人唏嘘扼腕!

作为家长,我们到底怎么做才能防患于未然?

1 不要用期盼的目光逼死孩子

最近我在看一部韩剧《天空之城》,豆瓣评分8.6分,算是很高了。

这是一部关于家庭关于教育孩子的良心剧,演绎得非常透彻,毫不留情地抨击了当今教育的积弊。

剧中讲述几个中产阶级的家庭,用尽一切手段,不惜一切代价,只为将孩子送进高等学府。

在这一过程中,亲情的淡薄、对分数的崇拜,社会畸形的教育心理被直观地撕裂在观众眼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夜看这部剧,心情真的沉重。整部剧真实得可怕,不得不承认剧情有夸张的部分,但也正是因为这份夸张,不由让人扪心自问,成绩在孩子的生命面前所值几何?

相信所有家长的回答都会是,一文不值。

既然如此,何不放过孩子,给孩子一些自由成长的时间。大家都不陌生的“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简直可怕,无形中将孩子逼往绝望的深渊。

在《天空之城》中,儿子最终完成了拿到录取通知书的任务,但也因受够了父母以教育为名的折磨,要和父母断绝关系,同时父母也为儿子不理解他们的苦心而伤心欲绝。

最终母亲在看了儿子一直在写的以复仇为名的日记后开枪自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视剧就是电视剧,剧情虽然夸张,但影射的总是最沉重的现实。

2018年5月4日北京理工大学附中一男学生李某某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被其父亲没收了手机,5月5日向其父索要手机未果后从家中11楼南侧阳台跳楼身亡。

5月7日其母亲薄某某因儿子离世情绪不稳定也跳楼身亡。

短短三天时间一个家庭就这样被毁掉了,令人扼腕痛惜。

儿子自杀前,曾留下这样一封遗书: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这一生从没有给你们争过光,有时还老招你们生气,希望你们不要记恨我,我只想说能做你们的儿子我很幸福!我要对大家说,谢谢你们一路陪伴。我走了,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不是任何人的错,一切都因为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实的残酷往往比戏剧更让人悲痛。

这个孩子因感到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没有“争过光”,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不用想就知道,杀死孩子的正是家长那份厚重的期盼,成不了“龙凤”,就是没用的孩子。

每个家长都没想过,自己那份殷切的期盼,竟能成为杀死孩子的凶器,成为自己家庭走向毁灭的序幕。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成为每一个家长的教育心理。当然,我也不例外。

看着别人家孩子假期报的各种补习班,总想着是不是自己家孩子也应该报上,生怕自己一个不抓紧,孩子就落于人后,从而耽误一生。

但凡事总有一个度,所谓过犹不及。拔苗助长的道理,家长们都懂,那又为何如此着急地拔孩子这颗幼苗呢?

把心态放平,不要以爱之名束缚得孩子难以呼吸,孩子才是自己的人生主人,他有为自己做主的权利。

做任何决定之前问问孩子吧!你想报这个补习班吗?你对这个感兴趣吗?你有信心做好吗?

让孩子学会自己走吧,家长不是万能的,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适当放手,只会有利于孩子成长,更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

2 告诉他,那些不算事儿!

孩子脆弱的心理,和家长没有及时沟通和适当的引导有着必然的关系。

一直在学校里成长的青少年的孩子,容易把一些事情看得很严重,当众被老师批评,觉得丢了面子无地自容,只剩死路一条。

这种错误认知是由于孩子的“无知”形成的,而这种“无知”是必然的,没到达一定的年纪,没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孩子很容易把学校里发生的事,当成是自己人生中天大的事。

这时,就需要家长来消灭孩子的“无知”,家长要告诉孩子,那些都不算事儿!任何解决不了的事情,来告诉爸爸妈妈吧,爸爸妈妈永远是你最坚强的后盾。

孩子犯错误了,接受批评,积极改正就好,真正优秀的父母,都是孩子生命中不动声色的摆渡人。

爱与包容,是治愈一切的良方。

冰心曾在《繁星》中这样写道: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在它的巢里;我心中的风雨来了,我躲在母亲的怀里。”相信没有人不想成为为孩子遮风挡雨的母亲,那就请从现在放下对分数的执念,也许你的执迷不悟正在将孩子推下悬崖。

其实,父母的爱与理解,足以成为孩子坠落时最后一把降落伞,成为天使的翅膀。

告诉孩子吧,不管怎样,你还有我们,爸爸妈妈永远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