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东方文明的一部分,比较内敛含蓄,因此无论是在职场还是与陌生人的互动中,都显得有些被动,甚至还有人因此而产生“社交焦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都将此归咎于害羞,觉得这是人的性格原因,实际上,在认知治疗专家吉萨恩·巴特勒看来,害羞与社交焦虑之间又一个主要的差异之处,即害羞是一种短暂的心理情绪,如果能够克服掉最初的害羞之后,也就不再经历社交焦虑了。

而社交焦虑的影响却比害羞更甚,它会使人认为自己会做出一些尴尬的事,觉得其他人都在后背对自己指指点点,因此会让人产生悲观消极的想法。更严重的情况下,就连与亲朋好友打电话的这种日常活动,对于有社交焦虑的人来说,都是很大的障碍。

认知治疗专家吉萨恩·巴特勒认为,要克服这种焦虑很有必要,因为这不仅能让人们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优点,也让人民更加享受而非害怕社交过程。

在此,巴特勒给出了三种缓解克服社交焦虑的办法:

减少自我关注

很多人之所以有社交焦虑,是因为他们过度自恋。心理学家发现,当一个人过度关注自我的时候,他就很难去准确注意其他的事。过度自我关注是一种负面的情绪,当一个人只活在自我世界中的时候,他就很难去感受周边的人或事,别人的一举一动,他都会认为是对自己的一个反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是这种情况,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办法来克服。你可以尝试做一个练习,在一个平静的环境中,先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保持两三分钟,然后再将注意力集中到外界事物上,再保持两三分钟。

上面这个办法就是冥想的一种,乔布斯生前也很享受冥想的过程。

改变思维模式

很多时候,社交焦虑中的恐惧主要来源于别人的看法。比如,在一些场合中,社交焦虑者普遍都有一种要被批评的预感与念头,因此这种想法反过来就成了我们的感受,或者说“自我实现”,那么,该如何改变这种思维习惯呢?

巴特勒给出了两条策略,首先,学会识别脑中的想法,弄清楚当你感到焦虑的时候,你在想些什么。这样一来,就能客观地对自己的想法有所了解,减少一些负面猜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巴特勒认为,好的思维模式一般可以用比较公平又温和的语言表述出来,当你有这种情绪的时候,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试着将它们写下来,因为在写的过程中,你就相当于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这样会更容易得出一个客观的评价。

另外,尽量避免一些“应该”,“必须”等词汇,因为这会让自己的思维陷入死胡同,换一种“如果我…会更好”的习惯来激励自己。

改变行为模式

试着放下自己的安全行为,安全行为就是你在社交中为了保护自己而做出的行为,比如谈话中眼睛向下看躲避别人的视线。这种类似的安全行为会降低你的自信,你可以想想,将这些安全行为列入到一个清单之中,然后慢慢摒弃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巴特勒建议,社交焦虑者可以确定出自己想要躲避的事物,明确自己的想法和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然后在行动中改变自己一贯的做法,即“直面恐惧而非躲避”。

以上就是巴特勒给出的三条关于有效克服社交焦虑的办法,小编在这里整理出来,希望大家能喜欢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