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个“锚定效应”,人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一个人的早年经历,尤其痛苦的遭遇,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自己后来的选择。

除非你能辨识出来,并且有意识地去克服它们。

韩信带兵—多多益善

刘邦当了皇帝后,曾经跟韩信闲聊,问他:

“像我的才能,能带多少兵?”

韩信老老实实地回答:

“最多不超过十万人。”

刘邦反问他:

“那你呢?”

韩信想都没想说:“多多益善。”

韩信是个将兵“鬼才”,不拘泥于兵法,灵活变通,用兵如神,是汉朝开国三大功臣之一,最终却因为谋反而被杀,落得被灭族的下场。

有人说韩信是因为在刘邦面前炫耀能力,才招致祸害,细看史料,不难发现其实是他早年的经历埋下的祸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漂母饭信

韩信年轻时候是个游手好闲的无业青年,不能做官也不会经商,典型的废柴一个。

无法养活自己,只好到熟人那里去蹭饭,蹭的多了自然招人嫌。

有段时间他赖在一个南昌亭长那里几个月,蹭吃蹭喝。

亭长的老婆很烦他,早上做好饭自己在卧室里就吃完,到了饭点,韩信赶过去,没饭吃了。

韩信愤而离去,跟亭长绝交了。

他饿得百无聊赖,只好到江上去钓鱼维生,可惜他也不是这块料,一条鱼也钓不上来。

江边有一个漂棉絮的老婆婆见韩信实在饿得可怜,就做饭给他吃,漂了几十天的棉絮,就给他做了几十天的饭。

韩信非常感激,对老婆婆说:我以后一定会重重报答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婆婆瞪着眼睛,怒斥韩信:

“你趁早养活自己是正经,我是可怜你个大少爷没饭吃,哪里还指望能有什么回报!”

韩信笑笑,没说话。

老婆婆哪里知道,自己做的这几十顿饭价值千金呢?但是对韩信的影响,却不仅仅是千金那么简单。

胯下之辱

当时,佩剑是小青年们的装逼神器,既可以耍帅还可以防身。韩信也不例外,一剑在手,自信我有。

一群混迹屠宰场的社会小青年,有一天在大街上堵住了正佩着剑晃荡的韩信:

“你小子长这么高个,其实是个孬种,也好意思佩剑吗?”

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围观群众,都乌央乌央聚集过来。

韩信正想着下一顿饭到哪里解决,没心思搭理他们,只管低头走路。

小青年们见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愈发来劲,拦住韩信的去路,其中为首的一个挑衅他:

“你要是真是个爷们儿,就用剑来刺我,不敢的话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

韩信心想,自己要是拔剑,非出人命不可,为了逞匹夫之勇的小流氓把命搭上,不值得。

大丈夫能屈能伸。

韩信盯着为首的小青年看了很久,深吸了一口气,慢慢趴下来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

围观人群爆发出一阵哄笑,大家纷纷嘲笑韩信没种,是个胆小鬼。

庸人才逞凶斗狠,真正的强者选择明哲保身。

韩信在心里狠狠下了决心:此生绝不能与这种鲁莽的小子为伍。

这个念头在韩信的心中生根发芽,最后彻底改变了他的结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萧何月下追韩信”

韩信离开小镇,决定去干一番大事业。

一开始他投奔起事的项梁,却一直默默无闻。后来项梁倒台,韩信又去投奔项羽,项羽不识货,让他当个大兵,对他的计策也不采纳。

刘邦被封为汉王后,韩信看准时机,转投了汉军,这一次他当了个管粮仓的。

一次偶然机会,夏侯婴发现:这小子是个人才啊!

于是向刘邦举荐他,刘邦左看右看,没觉得韩信有什么过人之处,不过还是提拔他做了一名后勤干部。

韩信被派到后勤部去,跟后勤主管萧何有了交集,

萧何也不是一般人,跟韩信交谈了几次,确认过眼神,是“国士无双”。

刘邦虽然不识货,但是跟刚愎自用的项羽比,他有一点再好不过,就是非常随和,虽然没事喜欢骂人,手下对他还是忠心耿耿,而且遇到人才不会嫉妒,还会不断向他献宝。

韩信被萧何举荐了好几次,刘邦也没有重用他的打算,于有天晚上趁着夜黑风高,卷铺盖跑了。

萧何听说大宝贝跑了,大半夜顾不上报告刘邦,就赶紧追出去。

追了一天一夜,总算把韩信给追回来了。

萧何对刘邦连哄带劝,终于正儿八经登坛拜了韩信为大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项羽是个纸老虎

拜完大将,君臣就坐。

刘邦好奇地发问:“韩将军,您有什么高见指教一下呗?”

韩信谦虚了一下,然后反问刘邦:“大王觉得自己跟项羽比,谁更牛逼呢?”

刘邦:这么直接吗?

当面承认不如对手,也太没面子了吧。

但是刘邦有个很大的优点,不矫情不拧巴,什么面子不面子的,边去。

过了很久,刘邦说:“我不如项羽牛逼。”

韩信在心里默默点了个赞,说:“我也是这么觉得的。”

围观群众:这么聊天真不会聊死吗?

但是韩信毕竟是韩信,他马上说:

“但是我在项羽手下当小弟的时候,发现他一个致命的弱点:做人不行。

首先作为一个头儿,他很有威严但是“不能任属贤将”,不过是匹夫之勇;

其次他关爱下属,但是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却“忍不能予”,此乃妇人之仁;

最后他背弃诺言,任人唯亲,“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

综上,项羽虽牛逼,不过是个纸老虎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邦一听很高兴:这个马屁拍得很婉转,高级。

但是显然韩信的长处不是拍马屁。他继续说:

“现在大王只要反其道而行之,任人唯贤,大行分封,招揽人心,不就可以比项羽牛逼吗?”

还有一份大的“见面礼”:

“项羽当初在入关的时候坏事做尽,秦国老百姓都憎恨他,项羽封的三位秦王也不受群众拥护,而大王您在秦地的名声就很好,只要送一封文告过去,三秦王的属地就可以收服了,不费一兵一卒。”

刘邦喜出望外:当初项羽违背先入关者为王的承诺,把自己赶到汉中去,自己早就窝了一肚子火了,现在竟然可以得来全不费工夫!

于是对韩信相见恨晚:我怎么没早看出来?这个大将拜得值!

将兵“鬼才”

韩信被拜为大将后,终于大显身手,开启了自己将兵“鬼才”的传奇生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楚汉之争最激烈的时候,局势一度对汉王刘邦很不利,屡战屡败。

燕、赵、齐、魏几个诸侯国盟友见他又打输了,扭头就去投靠楚军。

所以刘邦一边要抵抗项羽的攻击,一边还要重新拉拢盟友,焦头烂额。

魏王豹是封地河南的诸侯王,曾经是魏国的公子,对草根刘邦本来就瞧不上,见他老打败仗,就跟着其他诸侯王一起背叛了汉军,封锁黄河西岸的临晋关,切断了汉军的退路。

刘邦先是派了名说客去游说,魏王豹不为所动。文的不行只好来武的,刘邦派韩信去平定魏。

魏王豹早有防范,派重兵把守,堵绝了临晋关的通路。

兵者,诡道也,韩信深谙其道。

他故意布置了很多兵和陈列船只在临晋关黄河的对岸,假装要渡河的样子。

实际另外挑选了精兵,用木桶等中空的盛器捆绑成木筏,暗中从夏阳附近,偷偷渡过河去。

魏的都城安邑的城门守将看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幕:一群骑着木桶的士兵从天而降,正虎视眈眈地逼近。

魏王豹接到报告后大吃一惊,慌慌张张带兵赶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安邑被攻破,自己也当了俘虏。

这种故弄玄虚的伎俩是韩信的拿手好戏,与助刘邦入关的计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如出一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背水一战”

刘邦得知韩信帮自己教训了魏王豹,非常高兴,于是鼓励韩信再接再厉,去攻打赵国。

此时刘邦自己被项羽困在了荥阳,经常把韩信的精锐部队调走解围,于是韩信最后只剩下几万个没接受过什么训练的老百姓去对抗赵国的二十万大军。

士气不低但兵力欠佳,在地理上也不占优势。

攻打赵国要通过太行山区的井陉关,而井陉关的隘口非常狭隘,不能两辆车并行,只好鱼贯而行,军队的粮饷只能落在部队的后面,给敌方以可乘之机。

赵国有个智者叫李左车,发现了这个机会,他向赵相陈余提议带兵去拦截汉军的粮草补给,赵军只需要坚守城池就可以不战而胜。

陈余是个不知变通的书呆子,摇头晃脑地背书:”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

他对韩信的几万非正规军嗤之以鼻,认为其实际兵力不过几千,这样一支军队还不迎头痛击,别人还以为咱好欺负呢。

韩信很快给这个迂腐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这就是著名的“背水一战”。

不光是自己断绝后路,拼命死战,韩信还反过来断了对方的后路。

他半夜里选出两千轻骑兵,每人发一面汉军旗,命他们悄咪咪抄小路到附近山坡上隐蔽起来。

第二天韩信派出一万人的先头部队,面向赵军,背向河水,排开阵势,赵军认为对方自寻死路,都哈哈大笑。

然后韩信亲自率军出战,哐哐打了数十个回合,假装不敌,撤退到河边去与先头部队汇合,赵军合军出营,乘胜追击。

这时守候已久的两千轻骑兵一拥而下,冲入赵军营垒,把赵国的旗都拔了,竖起两千面汉军旗。

赵兵一时打不过“背水一战”的死士,回头一看,哎嘛,我军的旗呢?迎风飘飘的怎么都是汉军的红旗?

不明真相的赵国兵士以为赵王和其他将领都被汉军俘虏了,方寸大乱,躲的躲,逃的逃,溃不成军。

不到一个上午的时间,几万汉军就俘虏了全部二十万赵军,诛杀陈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后有将领问韩信:

“兵书上说,“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排兵布阵要背山临水,将军却背水为阵,反其道而行,还打了胜仗,这是为什么呢?”

韩信回答:

“兵法上确实有这么说,但是还有个说法是:‘限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这次我不是指挥老百姓作战吗?如果不置之死地而后生,就都跑啦!”

众将一听,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案例证明: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融会贯通才是正确的学习姿势。

韩信对兵法不仅读地滚瓜烂熟,而且还能灵活运用,这与他早年知耻而后勇的勤学苦读是分不开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千载难逢的机遇

后来韩信一鼓作气,又去攻打齐国,杀了齐王,此时韩信的从军生涯已经到达了巅峰。

齐王死了,齐国还得有人来镇守,韩信想了想,觉得自己当齐王最合适。

于是韩信派人去跟刘邦请求封自己为齐王。

韩信:我功劳这么高,你应该封王给我。

刘邦:现在我被项羽围困荥阳,你倒要自立为王,想造反啊!

当然,话不是这么说的,张良劝阻了刘邦,建议先稳住韩信,再调兵来解围。

刘邦也反应过来,马上同意了。

刘邦当时又怼了一句:

“大丈夫既然平定了诸侯,就要做真王才对,做个假王有什么意思?”

格局高下立见。

几个诸侯国中,属齐国最为强盛,韩信做了齐王,实力不可小觑,很快项羽就派人来拉拢他。

韩信信誓旦旦地表达了对汉王刘邦的忠心,一口回绝了楚王的使者。

韩信身边一个范阳辨士蒯通,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千载难逢的称王机会。

他先搬出了相人术,从后来看,这番话还是比较中肯的:

“从您的面相来看,您将来最高不过封侯,而且还会遭到危险;从您的骨骼来看,将来真是贵不可言。”

重点在最后一句。

韩信果然很好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蒯通于是对韩信分析天下大势,建议他独霸一方,与楚汉三分天下,鼎足而立。

不得不说,蒯通的才能不输刘邦的智囊团中的任何一个,对时局洞若烛火,有谋士如此,韩信何愁不能为王?

但是韩信却在这个时候暴露了他早些年遗留下来的,对于王者来说的致命弱点:妇人之仁。

当年漂絮老太饭信数十天,韩信才没被饿死,他下决心要报答有恩于自己的人。

汉王刘邦将兵不行,在将将方面确实很有天赋,“恩威并施”的工作做起来得心应手。

用韩信的话来说是:

“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我怎么可以为了利益背弃自己的“衣食父母”呢?

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漂母对韩信来说是救命之恩,刘邦对他只是“笼络”,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蒯通不知道韩信之前的经历,苦口婆心地劝:

“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出世者也”,“夫势在人臣之位而又震主之功”

你功高盖主,有不世之功,即使自甘为臣也不会被信任,只能自立为王啊。

韩信已经有点被说动了,但是他又犯了第二个致命错误:犹豫不决。

蒯通过了几天又来劝韩信把握机遇,当机立断。

“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

韩信最后断是断了,他选择了忠于汉王,彻底与真王座失之交臂。

但是蒯通却已经在韩信的心里种下了造反的种子。

“成也萧何败萧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邦此时却已不再信任韩信,他从韩信那调兵打败项羽后,就收回了他的兵权,又改封为楚王。

韩信顺从地到了自己的封国,找到当年的漂母,赠她千金,而只给了亭长一百钱,还任命当年侮辱自己的小青年做了一个巡逻捕盗的武官,说没有他就没有自己后来的“成就”。

因为,真正高贵的人是不需要跟低层次的人计较的。

但是危险已经逼近了韩信。

韩信被人打小报告说造反,刘邦就趁机抓了韩信。

但是刘邦还是没忍心杀韩信,后来赦免了他,改封为淮阴侯。

从诸侯王被降为侯的韩信,跟几个以前跟在刘邦身边的武夫,樊哙等人的地位相当。

一想到自己居然与这些有勇无谋的大老粗为伍,韩信就整天闷闷不乐,做什么都不得劲。

当年的胯下之辱,虽然韩信没有计较,但是在他的心中埋下了阴影,令他无法忍受与鲁莽的武夫为伍。

这时蒯通在他心中种下的背叛刘邦的种子,也开始慢慢发芽,后来他终于没忍住,与巨鹿郡守陈豨合谋造反。

陈豨在巨鹿起事后,刘邦亲自率军前往平叛,韩信在京城准备策应陈豨,结果吕后早就得到了消息,与相国萧何合伙诈韩信,骗他入宫。

长乐宫的悬钟室里,韩信伏诛。

韩信临死前回顾一生,后悔当年没接受蒯通的计谋,那么好的机会被错失了,难道是天意吗?

韩信早年吃闲饭的经历和忍受的胯下之辱,既成就了他,也最终葬送了他。

“成也萧何败萧何”,这位将兵“鬼才”的传奇一生,充满了命运的馈赠和戏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