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激光雷达价格高、产能低、难过“车规”,是自动驾驶行业的普遍共识。

近日接触到的「饮冰科技」是一家激光传感器及其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该公司成立于2016年6月,目标是研发“车规级”、高通道数、低成本(1000美元及以下)的激光雷达,用于自动驾驶和智能交通领域。

饮冰科技从2018年9月开始研发多线激光雷达样机,目前已经推出16线、32线和64线样机。其中,16线和32线雷达产品今年4月已实现量产,64线雷达产品计划今年8月量产(其产线可支持年产千台以上)。2020年,他们计划推出256线样机、64*64样机、256*256样机、256*1024样机。

饮冰科技暂未透露产品售价,但该公司创始人兼CEO姜波告诉36氪,与同行相比,他们的激光雷达可以用同样的价格、买到多一倍的通道数。比如,饮冰的32线激光雷达,大概与同行的16线雷达同价。

谈及为何能做到低价、并保证量产,姜波表示,16线雷达实际上是16个通道,一个通道是由一组收发器构成,收与发之间要进行精确的对准、通道与通道之间也进行精确对准,而调的过程中要借助很多专业的光学和电学仪器来操作,对人员的要求很高、调试过程也很繁琐。

但饮冰科技采用了不同的方案:事先在芯片层面把多个通道进行了集成,不再需要进行单独调试和校准,这样就缩小了多线激光雷达的体积、降低了光调成本。“一般来说,32线的雷达需要做几天,但我们只用做1-2个小时。”姜波说。

此外,姜波表示,他们不用别人现成的模组,而是全部从最底层、最基础的零部件和技术做起。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也就能降低成本。同时,不用模组的好处之一是能够“最小化系统”,因为现成的模组总会包含一些不需要的额外功能。

在技术路径方面,其他一些激光雷达公司选择做OPA(Optical Phased Array 光学相控阵),但这个方案的技术难度太大,短期内难以量产,而另外一些公司选择采用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微机电系统)方案,比如速腾聚创。

但姜波表示,饮冰科技现在不做MEMS的原因有两个:首先,MEMS微振镜对外界的振动冲击非常敏感,会影响激光雷达的工作,甚至会导致它损坏,这个问题在业内都很难解决;其次,MEMS的核心零部件不掌握在中国人手里。“我们特别担心有一天突然又像中兴一样被掐脖子,美国一禁运就什么都干不了。”

而姜波表示,他们目前的“芯片化”的激光雷达的优势在于“全部自主可控”,因为他们自主研发了接收端和发射端芯片,“而周边其他的通用芯片,国内至少都有一家供应商。机械加工、光学设计和镜片加工等工艺和零部件在国内已经有非常完善的供应链。”

姜波认为,激光雷达是一个复杂的光机电系统,不能过分强调某一个性能指标,应该从场景出发,综合的、系统的进行设计。他很赞同钱学森关于“系统论”的观点:用相对不那么优异的零部件,构成一个性能优异的系统。

“我们发两弹一星、做火箭卫星的时候,实际上我们的零部件一直被美国禁运,到现在也是禁运,高端的芯片都被禁运的……但我们能够用系统设计去弥补单点上的短板。”

在自动驾驶领域,很多人认为,旋转式的、半机械、半固态式的激光雷达不能过车规,但姜波认为这是一个误解,因为法雷奥已经量产了4线车规级激光雷达ScaLa,并于2017年搭载在奥迪A8上,具有L3级自动驾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