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佛界百佛》,作者:徐彻、李焱,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中国民间崇拜文化丛书

天龙八部是指天众、龙众、夜叉、阿修罗、迦楼罗、乾闼婆、紧那罗、摩呼罗迦八类佛教的护法神。部,这里是门类、类别之意。八部,是八个类别。天龙八部因以天众和龙众为首,故称天龙八部。天龙八部又称龙神八部、八部众。

1.天众

天,就是天神;天众,就是天这一类的众神,即众天神。护法二十诸天的大梵天、帝释天、四大天王、韦驮、阎王等即是。帝释天是众天神的领袖。二十诸天的地位崇隆,经常被供奉在佛寺大雄宝殿的两侧。如杭州灵隐寺、北京大慧寺、普陀山慧济寺等,都严格地依此遵行。

2.龙众

龙,是指神龙;龙众,就是众神龙。佛经上说有无数龙王,专管兴云降雨。佛经中的龙,和我国传说中的龙的形象大致差不多,不过没有脚。事实上,中国人对龙和龙王的观念,主要是从佛经中来的。众龙王中娑竭罗龙王最出名,因它的女儿就是后来成佛的龙女。

3.夜叉

又译为药叉,是佛经中的一种鬼神。夜叉的本义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轻灵、秘密等意思。夜叉的种类多,有地夜叉、虚空夜叉、飞行夜叉,还有巡海夜叉等;夜叉的数量大,北方毗沙门天王手下有夜叉八大将,佛教还有十六大夜叉(药叉)将。每一位大夜叉将属下各有七千小夜叉,合起来就有十一万余个夜叉。

在佛经中,夜叉的基本形象是好的。夜叉八大将的任务是维护众生界,是好夜叉。地狱迷信流传以后,夜叉又以阴间小鬼的身份,充当起地狱中施行刑法的鬼卒。

夜叉神的形象在佛教寺院里和石窟造像中可以经常看到。北京法源寺毗卢殿中,顶天立地的千佛雕像及其上的五方佛安置在一个巨大的石制须弥座上,石座四面雕刻有张牙舞爪的鬼形托扛力士之像,这些小神就是夜叉神。而在云冈石窟中所凿之塔的最下层,有怒发上冲、凸眼暴腮的类似鬼形的托扛人像,塔的每一层中有两个作守护状的武士神像;有些窟室大门的两侧,雕有手持三股叉的阴森的力士护卫神像,这些都是夜叉造像。河北省正定县隆兴寺集庆阁内地藏菩萨须弥座四周,亦有惟妙惟肖的夜叉雕像,令人百看不厌。

需要多说一句的是,古印度的母夜叉形象都是年轻貌美、身材火辣的女性。她们进入汉传佛教后,不知为何,变成了张牙舞爪、丑陋不堪的母夜叉。

4.阿修罗

梵语,意译“不端正”,有容貌丑陋之意。在古代印度神话中,阿修罗最初是主管道德和社会的神族。汉传佛教中弥勒菩萨的原型就是古印度最著名的神密特拉。后来,阿修罗被演绎成一个恶神,男的是著名丑男,女的是绝色佳人。阿修罗王常常和帝释天战斗,因阿修罗有美女而无美食,而帝释天有美食而无美女,相互妒忌抢夺,互相杀伐。人们把他们争战的尸横遍野的战场叫“修罗场”。佛教将这个恶神收为正义的护法神。

5.乾闼婆

婆罗门教崇拜的一群神,是服侍帝释天的乐神之一,身上发出浓郁的香气。但需说明的是,乾闼婆是男性神。其状貌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卷发,手执光辉的武器;有的说身上多毛,半人半兽;有的说风采很美。乾闼婆是一种不吃酒肉、只寻香气以为滋养的守护神。乾闼婆在梵语中又有“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闼婆。海市蜃楼叫作“乾闼婆城”。

6.迦楼罗

它是印度神话中的一只巨鸟,为主神毗湿奴的坐骑。汉传佛教称之为金翅鸟或金鸟神。两只翅膀生有特殊的颜色,张开有三百三十六万里。头上长有一个美丽的大瘤,是如意珠。以龙为食,可除掉毒龙,每天要吃一龙王和五百条小龙。到命终时,诸龙吐毒,无法再吃,于是上下翻飞七次,飞到金刚轮山顶上命终。因为它一生以龙(大毒蛇)为食物,体内毒气极多,临死时,毒发自焚。肉身烧去后只余一心,作纯青琉璃色。中国传统小说《西游记》等,认为迦楼罗是大鹏金翅鸟转世。泰国国徽使用的就是人身鸟翅的迦楼罗造型。

7.紧那罗

歌神。人身马首,或马身人首。一说是梵天的脚趾演变来的,一说是印度教众生之主迦叶波的儿子。善于歌舞,是帝释天的歌神之一。紧那罗专门演奏规范的法乐,乾闼婆专奏民间的俗乐。紧那罗在梵语中为“人非人”之意。他的状貌和人一样,但头上生了一只角,所以称为“人非人”。

8.摩呼罗迦

大蟒神。人身而蛇头。古印度是一个信仰蛇神的国家,因此蛇也成了护法神。相对于龙众,摩呼罗迦又称地龙。中国香港导演徐克的电影《青蛇》有一首插曲,名字叫《莫呼洛迦》,是由台湾歌星辛晓琪演唱的,感兴趣的读者不妨找来听听。

“天龙八部”原为佛教用语,后被当代著名作家金庸用作书名。《天龙八部》这部小说里没有神道精怪,只是借用这个佛经名词,以象征大千世界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天龙八部》于1963年开始在《明报》及新加坡《南洋商报》同时连载,前后写了四年,完成于1966年,是金庸最著名的武侠小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