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段祺瑞出生在安徽六安县。虽然他的父亲段从文是个老实的农民,但是他的祖父段佩却是一位颇有背景的传奇人物!他地主官僚的出身,富足的童年生活,全靠祖父段佩所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段佩年轻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安分的人,为了讨生活,跟一个更不安分的老乡一起贩卖过私盐,这个老乡,就是后来的晚清名臣、洋务派骨干之一、台湾省首任巡抚--刘铭传。

段佩的发迹史与刘铭传如出一辙,贩卖私盐过后,就办团练,既打土豪乡绅,又打前来侵犯的散兵游勇,时不时还与欺压百姓的官府作对。当然,基于晚清时期特殊的政治背景,段佩办的团练最终被官府收编,替官府抵抗太平军,镇压捻军。

同治元年,段佩团练被编入淮军,后来因屡立战功,段佩官至记名总兵,赐号励勇巴图鲁,授封荣禄大夫、振威将军。当然,晚清时期的官职、封号都比较混乱,这些官职封号虽然非常高大上,其实都是虚职,只是对段佩战功的肯定。但此时,段家的家境也绝非一般人家能比。

段佩办团练打土豪乡绅的时候,曾经杀了两个刘姓土豪恶霸,跟刘家结下了梁子。段佩常年在外地打仗,刘家就经常对段从文一家打击报复。段祺瑞5岁的时候,父亲段从文为躲避仇家报复,举家搬到了安徽寿州。

次年,祖父段佩戴功回乡,再也不怕什么所谓的仇家了,于是又举家搬迁至肥西县,购置田地上百亩,家境颇为殷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铭传

1872年,段佩任铭军(前身就是刘铭传创办的团练)直属马队三营统领,8岁的段祺瑞跟随祖父,到其江苏宿迁的军营里生活,并在附近的私塾上学读书。常年的军营生活,接触的都是舞刀弄枪的军士,这也造就了段祺瑞的尚武精神。

段祺瑞15岁的时候,祖父段佩在江苏宿迁军营里去世,他一路哭着护送祖父灵柩回到肥西县下葬。在此之前,他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大少爷,生活富足,衣食无忧,还上了7年的学,家族小有权势。如今最有权势的祖父去世了,段祺瑞下面还有一个妹妹段启英,两个弟弟段启辅、段启勋,一大家子就靠父母两人养活。父母又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从此,段家的家道开始中落。

段祺瑞继续在家乡上私塾,私塾老师姓候。此时的段家,家境已大不如以前了,甚至连学费、伙食费都拖欠交不起了,经常被欺贫爱富的侯老师挤兑,甚至扣下了段祺瑞的旧砚台旧书桌抵账。

好在侯老师有一个独生女儿,对段祺瑞的遭遇非常同情,每次吃饭的时候都悄悄在他碗底加两块肉。这令暂时落魄的段祺瑞终身难忘,再难埋怨侯老师,反而永远记下了这一恩情。

多年以后,段祺瑞飞黄腾达成为了民国总理,对候老师礼遇有加,当做贵宾,单独陪侯老师吃饭用餐。而他的夫人、姨太太以及孩子们,也都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会有跟他一起单独吃饭的机会!并给侯老师送钱送衣服,翻修旧房,每月给侯老师支付生活费用,哪怕他后来下台无权无势后,仍然将自己不多的生活费分一部分给侯老师,直至他去世。由此可见,段祺瑞也是一位非常重情重义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家境窘迫,17岁的段祺瑞不得不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在上了1年多学后,便选择辍学在家。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过了15年富足生活的大少爷,定然也不甘心平庸度过此生!况且,段祺瑞跟随祖父在军营里生活过7年,读过8年书,见过大场面,也知道祖父是如何从贩卖私盐的小贩成为统领三军的将军。他秉承了祖父的气魄,亦想有一番大作为。他深知,兵荒马乱的年代,时势造英雄,投军是最佳选择!

段祺瑞有一个本家堂叔段从德,在山东威海的一个军营里任官带,他与父亲一合计,就准备去投奔堂叔段从德。

1881年,辍学后的段祺瑞下定决心,从安徽合肥出发,徒步2000余里,历时几十天,终于走到山东威海堂叔段从德的军营。对于段祺瑞的到来,段从德很是吃惊,外面兵荒马乱,一个瘦弱少年竟然如此有毅力徒步2000余里!

段祺瑞昂首挺胸,朗声说:“不吃非常之苦,难为非常之人,侄儿不怕吃苦!”段从德也不禁对这个侄儿刮目相看,便将他留在军营中做哨书。至此,段祺瑞算是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军政生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段祺瑞投军的第二年,父亲段从文甚是想念儿子,便从合肥到威海,千里探望儿子。住了数日,便依依不舍告别儿子,返程合肥,一路走到合肥西郊区时,天色已晚,但离家也只有二十几里地了,段从文依然趁夜赶路。没成想,同路的行人见财起意,截杀了段从文,抢走了钱财!

少年段祺瑞怒气冲天,欲请假回家奔丧寻仇,军营没有批准。只好写信给合肥知县,要求必须抓住凶手。母亲范氏也带着10岁的段启辅天天寻求知府破案,没过数日,凶手被抓获,就地正法。而母亲范氏,由于中年惨丧夫君,整日郁闷寡欢,没过多久,竟也悲伤过度而去世了!

18岁的段祺瑞,突然之间父母双亡,而此时大妹段启英12岁,二弟段启辅10岁,小弟段启勋9岁。长兄如父,全家的生活重担都压在了段祺瑞肩上,此时的他,在军营里只是一名小小的哨书,收入微薄,未来之路该如何去突破?

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