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应该都看到了今天巴黎圣母院失火的新闻。在这次损失惨重的火灾中,值得庆幸的是,圣母院保存的宝物大多被抢救了出来,建筑主体还在,被烧毁的主要是屋顶和尖塔。

先说在今天的新闻中总会看到的一个错误:用类似8xx年的尖塔被烧毁这样的标题。其实巴黎圣母院800年的“塔”是指的西面的双塔。也就是下图中蓝框的部分。卡西莫多的工作地点就是图中左侧的南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双塔这次保住了,被烧毁的是教堂中央的尖顶(图中红框部分),中文可以叫尖顶或者尖塔,英文是spire,法语中是Flèche,也就是箭头的意思。

和此次依旧屹立不倒的双塔不同,这次烧毁的Flèche尖塔命运坎坷,也并没有800年的历史。巴黎圣母院800多年的历史中的外观变化很大,比如最初尖顶是在1220-1230年建立,但经过5个世纪以后,在18世纪法国大革命前后被拆除。从现在的模拟图可以看到,老的尖塔比现在的小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之后的几十年中,巴黎圣母院是没有尖塔 ,比如在下面这幅十九世纪油画中的巴黎圣母院,就可以真实反应当时的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的尖塔是在1859年维欧勒·勒·杜克修复圣母院时重建的,距今160年。之后才有了这次被烧毁的大尖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这次火灾让人非常痛心,不过我们相信经过重建,圣母院一定可以恢复自己的荣光。其实我们现在旅游时所见的欧洲古建筑,尤其是英德等国的,大多是上个世纪从战争废墟的残骸中重建的版本。

每一次重建,都是一次新的传承。

今天的另一件让我们震惊的事情,是在绝大多数的新闻中,都会出现这样的声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甚至海外人群的公众号留言区,也是这样。

相应的,今天下午某时报的总编发了条微博,分析网上为圣母院大火叫好的网民,说不要去指责怼他们。还说自己听说居然有人叫好时,“先是对出现这种讨论有点意外,但很快想到,在如此多元的互联网上,没有什么是值得奇怪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编同志的这种意外,倒真是让人意外了:这种情绪难道不是贵报几十年如一日洗脑出来的吗?这个时候说应该怪互联网?太怂了吧。

我们能理解总编同志想撇清的原因:毕竟法国是中国在欧美关系最好的大国之一,也是西方第一个和新中国建交的。今年是中法建交55年的大日子,结果法国人民这样难过的时候,中国反而有大批的人鼓掌叫好。这个破坏中法友谊的责任,某时报肯定想撇干净。

可撇的干净吗?

某主编说这不是中国“主流声音”,这可真小看自己的发行量了。看看新闻下面这类留言的比例和点赞数,很明显这已经不是少数人的想法了,挺“主流”了。

连和中国关系最好的法国都这样,不难想象在任何一个灾难事件中,都会有人用相似的理由狂欢 —— 圣母院大火的时候,这些人会跳出来回忆圆明园;德国、英国、美国、意大利、奥地利、俄罗斯遇到天灾人祸,就会想起来老佛爷脑子进水一口气跟8个国家宣战过的事情;至于日本大地震和东南亚海啸的时候,有多少人欢呼狂欢,我们应该都记得吧.....

不仅仅是外国的灾祸,国内遇到类似事件的时候,也会有人说这是“天理”、“报应”。还记得刚刚过去的凉山大火的辱骂烈士事件吗?一网民因为辱骂烈士被刑拘,他的评论和这次的很神似:“四川人作恶多端,老天都看不下去了”。

所以虽然言论自由是个大前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想法的权利,的确又不是真的有胆量去放火,别人家倒霉的时候说几句风凉话自然是不犯法的。但作为一个科普号,我们还是本着关怀中国社会心理健康的目的,今天来跟大家解读一下。

有趣的是,我们平时在网络上,其实看不到太多仇视法国的言论,反而是到了圣母院大火这样灾祸降临的难过时刻,反而跳出来各种仇法人士。

所以这已经不是“我们的仇家多,总有遭灾的”这么简单,而是“只要有国家/地区遭灾,我们就赶快翻旧账开心一下”了。

但为什么平时不说,而遇到别人灾祸倒霉的时候,就突然记起来新仇旧恨了呢?其实这只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问题。

一种人类都有的心理:幸灾乐祸

心理学中有一个来自德语的词:Schadenfreude。由两个词根组成:Schaden表示伤害损害,Freude表示开心。所以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当别人遇到灾难的时候突然开心起来。意译过来就是我们熟悉的幸灾乐祸。

我们的读者大部分都是父母,其实在日常育儿时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时小朋友看到有人摔倒,受伤,或者有其他倒霉的事情,就会很开心,拍手大笑。这也是心理学上列为Schadenfreude现象的一种表现。

成人也一样,虽然都会被教育不要幸灾乐祸,但很多时候会自然有这样的心理出现。WIKI上用一副1868年的油画来形象地描述了这个场景:一个修道士和驴子搏斗,东西掉了一地,其他人则看着哈哈大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人类会有Schadenfreude这种普遍的心理,科学家研究了很久:有些人认为这跟追求刺激有关,发生在别人身上的灾难,可以让我们不付出代价就能体会到“多变”的新鲜感。有些人认为这带来一种“危险解除”的潜意识快感,人们认为坏的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就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了。

更为普遍的观点认为,这个跟“竞争意识”有关,别人倒霉意味着自己获得更好的竞争优势,所以“可喜可贺”。即便这些“灾祸”并不会让自己直接收益,也会因此开心。

这种观点在很多关于“Schadenfreude”的心理学实验里得到了验证,还有一些有趣的发现:比如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出现Schadenfreude心理状态;自信心越差,越认为自己平时没有竞争力的人,越容易出现“Schadenfreude”的状态。

一般来说,在生活比较贫瘠、平淡、危机感较重的环境中,人会有更强的 “Schadenfreude” 心态,这点从鲁迅先生笔下刑场围观叫好的麻木市民,到十年浩劫期间热衷看批斗大会的群众,都能找到很多很好的例子。

而在相对平稳、富裕的社会中,“Schadenfreude”就会被强烈压制,被社会伦理共识认为是一种有害的、“不善良”的坏心理。但潜意识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某些时刻出现这样的情绪。区别在于处理方式:有些人可以良好的面对和排解这种心态,有些人则选择压抑。

Schadenfreude在英文还有一种类似的表达,叫做“Guilty Pleasure”,也就是内疚的快乐,一种会让自己内疚的开心。所以对于无法解决自己的Schadenfreude心理,面对别人的痛苦灾祸就会忍不住高兴起来的人来说,就需要寻找一种解决“内疚”副作用的方法,一个将这种“看到别人遇到灾难反而开心”的心理合理化的理由。

比如“爱国”。

有趣的是,很多在网上表示自己很开心的人,都在说“我知道这样不对”。但为什么他们可以这样光明正大甚至炫耀自己错误的行为和心理呢?因为他们觉得,只要有爱国这顶帽子,做错的事情,说错的话,都没有问题。更可怕的是,他们并不是找个借口,而是真的这么想。

于是出现类似灾祸的时候,就会有人以“爱国”为理由跳出来显摆自己的开心,这样的好处,就是将原本被社会抵触的心理问题,变成伟大光明正确的“爱国” —— 看到别人遭灾就开心,不是我幸灾乐祸哦,是我比你们更爱国。

可爱国什么时候是这么low的事情了?

今天那些说圣母院大火是报应之类的评论中,总看到“作为中国人如何如何”。其实这样的言论,请别用来抹黑“中国人”三个字。因为在这三个字里,“中国”是定语,“人”才是被修饰的核心。

那什么是人?

其实很简单,“人即是仁”,能够爱人,有同情心,同理心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人。所以当圆明园大火,痛斥自己同胞罪行的雨果是伟大的人。那巴黎圣母院大火,在网上欢呼雀跃群魔乱舞的呢?

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有“中国”的招牌就好,“人”并不重要。甚至原本知道是不对的事情,只要挂上“中国”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做。这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无论古今中外,在大义的名义下杀人抢劫放火的案例太多了。这就是因为很多人认为:只要在“正确”的名义下,比如爱国,上帝或者人种进化,任何坏事都是好事。

至于把圣母院大火和圆明园联系起来的“天道轮回”的报应论,本身在逻辑上就是漏洞百出的。如果人类史靠天道轮回来解释,那就冤冤相报到尼安德特人死光的时代好了 —— 圣母院起火是圆明园的天道轮回,圆明园是不是也可以被反清义士看做满清入侵屠杀的天道轮回了呢?甚至欧洲人烧圆明园的时候,也可以把这种罪行包装成“蒙古入侵欧洲”的天道轮回呢?

最后忍不住评论一下,上面评论的截图中,那位把圆明园形容成“自家后花园”的网友:除非你姓爱新觉罗,否则那真不是你家的后花园。圆明园是史上屠杀中国人第二多的满清帝王们,用上百年搜刮财富建起来的“私产”。别小说电视剧看多了犯迷糊,真清穿到有圆明园的时候,偷偷溜进“自家后花园”,那估计脑袋就没了 。

但圆明园的悲剧并非在于它是谁家的,谁盖的;而在于它是全人类的艺术瑰宝,圣母院也是。中国人是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应该把任何人类文明、艺术的损失都看做自己的损失而悲痛。而不是把全世界都视为寇仇,谁倒霉了都负能量大爆发,更不要用爱国来掩饰。

爱国应该是更美好的事情。而做个爱国的中国人,别只谈“中国”,多想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