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作为企业发展的血脉,是中小企业发展道路上面临的最直接、最现实、最致命的问题,“从2000万的资产发展为2000万元的债务”是每个企业发展都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但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不一定都要归结于企业产品市场和管理理念,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出在了“融资”上。
2012年,重庆有一家东方公司(化名)拿出全部2000多万元身家,在茶园拿地建厂,为落户当地的某知名家电品牌公司配套生产塑料外壳。
给大品牌作配套,产能规模要求很高。为了拿到订单,东方公司不得不在已经具备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建厂房、购置设备,投入了全部自有资金。公司周转缺钱咋办?他们找到了银行。
银行的贷款条件并不宽松:流动资金贷款总额为1300多万元,但东方公司只能拿到600多万元,剩余的600多万元必须放在银行,用于定期偿还另一笔金额为8000万元固定资产贷款的本金和利息。
发放贷款之初就先砍掉一笔预先偿付利息,这种俗称“砍头息”的做法,让东方公司从一开始就陷入资金短缺的窘境。“由于流动资金没有足额到位,我们一开工就缺钱,甚至经常拖欠水电费和员工工资,税费和社保也不能定期交。”东方公司的负责人坦言道。
想再次向银行伸手,却实在找不到抵押物。无奈,东方公司不得不以最高3分的利息,向民间融资500万元,用于弥补流动资金的缺口。但由于建成投产初期并没有获得足够订单,开工不足,企业净利润甚至不能覆盖贷款利息。
为了维持既有生产,东方公司只好继续以高成本向民间融资。“这些钱拿到手后,很多不是直接用于维系生产经营,而是偿还此前的贷款。”拆东墙补西墙的结果是窟窿越挖越大,目前,他们的民间贷款总额高达2000多万元。
一旦全部欠款诉讼被判决生效并执行,东方公司此前用2000多万元自有资金建设的厂房和设备,都将全部易主,而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将无限连带承担另外2000多万元的民间贷款,从“大富翁”直接变成“大负翁”。
但东方公司还算幸运,其业务关系和现金流尚未被斩断,未来也不乏有翻身的机会,但有很多的中小型企业,却被苛刻的贷款条件逼入了绝境。其他的外部发展环境问题,充其量让人多跑腿,但融资出问题,会要了企业的命。
苛刻的贷款条件,折射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发展现状,一方面,中小企业受外部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叠加影响,在经营层面遭遇困难,会自然反映为融资能力的下降;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的顺周期行为,风险偏好下降,有的金融机构惜贷断贷,又会加剧企业的融资难度。
如何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高山”那?在4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针对当前民营企业获取金融服务的难点和痛点,为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措施,确保小微企业融资规模增加、成本下降,促进就业扩大和新动能成长。
会议要求
1、要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扩大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规模,抓紧建立对中小银行实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框架,针对融资难融资贵主要集中在民营和小微企业的问题,要将释放的增量资金用于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推广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确保今年民营企业发债融资规模、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规模均超过2018年水平。
2、要推动银行健全“敢贷、愿贷、能贷”的考核激励机制,支持单独制定普惠型小微企业信贷计划。工农中建交5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要带头,确保今年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30%以上、小微企业信贷综合融资成本在去年基础上再降低1个百分点。引导其他金融机构实质性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3、要通过政府性融资担保降低企业融资费用。中央财政继续安排资金,实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年度支持小微企业2000亿元担保贷款、户数10万户以上。各地要尽早实现单户担保金额5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担保费率不超过1%、500万元以上不超过1.5%的目标。
4、要引导银行提高信用贷款比重,降低对抵押担保的过度依赖。清理规范企业抵押登记、资产评估、过桥等附加费用,有关部门要对企业融资中的不合理和违规收费联合开展专项检查,减轻企业负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