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释君最近一直在思考国家发改委本月8日在官网上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发现里面大有深意。

《任务》指出: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在此前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已陆续取消落户限制的基础上,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超大特大城市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城市政府要探索采取差别化精准化落户政策,积极推进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落户。允许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户口落户。

今年的城镇化重点任务跟以往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求释君查阅了过去三年的《城镇化建设任务》,发现以往都是强调“加快推进、培育、增设中小城市”。

2018年国家发改委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任务》中提出:加快培育新生中小城市,稳妥有序增设一批中小城市。

2017年强调:围绕优化空间布局,扎实推进城市群建设和新生中小城市培育。

2016年要求: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

而今年的城镇化重点任务中,关于中小城市的表述不一样了。

中小城市发展要分类施策,都市圈内和潜力型中小城市要提高产业支撑能力、公共服务品质,促进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放开了二线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意味着小城市的很多年轻人可能要到临近的大城市落户了。

小城市的人口本来就是流出的,这下流出的趋势和速度会进一步提升。

所以,国家政策中首次提及“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

也就是说,我国准备实施“大国大城”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不禁要问,为何以前都要加快推进中小城市建设,而今年突然转变思路,放开大城市的户籍,并强调收缩型中小城市严控增量了呢?

主要原因其实有三点:

第一,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相差16.21%

今年2月底,国家统计局发布《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2018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比上年末提高1.06个百分点。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有43.37%。

这意味着,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的“到2020年,常住人15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15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的两大政策目标,常住人口城镇化的目标已经接近完成,但户籍人口城镇化则有待进一步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很高了,说明很多人已经进城工作生活了,但为何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高?原因在于,年轻人更喜欢去往大城市居住生活和工作,即使是漂着,没有户籍,也要在大城市。所以只有放开大城市户籍,户籍的城镇化率才会快速提升。

第二,人口增速趋缓,新增人口不够了

跟2017年各大城市的“抢人大战”一样,政策出台的背景就是国家意识到人口的形势已经不乐观了。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5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为1.62,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45,也低于高收入经济体的1.67。根据中国生育率和年龄结构,中国人口大致在2028年前后达约14.4亿峰值,然后开始减少,2050年降至13.6亿。

既然新增人口增长趋缓,大城市还有很多空间,为何还要新建、扩建中小城市呢?城市建好了,没人去居住,那不是一座空城吗?各地的空城还少吗?

求释君统计了《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公布的人口数据,发现从2010年到2016年,在剔除掉因行政区划变化而增加或减少的50个城市后,剩下的633个城市中有246个城市的人口密度出现下降(即2016年与2010年城市人口密度比小于1),占38.8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市越建越大,但人口不够用了,所以人口密度开始下降了,跟大家印象中的不同,大城市也出现了人口密度下降的情况。

大城市的人口密度从2010年的3157.66人/平方千米降到了2795人/平方千米,是所有类型的城市中下降最多的一类城市。

在人口密度显著降低的13个大城市中,有6个省会城市,它们分别是乌鲁木齐、长春、贵阳、沈阳、石家庄和海口。在人口密度有所降低的11个大城市中,也有5个省会城市,它们分别是兰州、南昌、西安、合肥和哈尔滨。

有趣的是,一些人口密度下降的省会城市所在的省份也是人口流失的状态。以海口为例,海口的人口密度在2010年到2016年间下降了将近一半,人口密度显著降低。但海南的其他城市也没好到哪里去,除了琼海外,其他城市的人口密度均下降得明显,海南正在面临“留不住人”的困境。

2000年,中国城区人口为38823.7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为22113.7平方千米,2016年,城区人口达到40299.17万,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4331.47平方千米里。城市人口和建成区面积分别增加3.8%和145.69%,土地城市化明显快于人口城市化。

第三,新区建的太多,政府财力不够了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的调研发现,截至2013年底,全国各省市(包括县级市)规划有超过3000个新城新区,其中有20个省份中,平均每个市至少有一个新城新区,最多的沈阳规划有19个,而广东平均每个市有1.78个,山东其次,有1.37个。

国务院一项截至2016年的关于12个省会城市和144个地级市的一项调查显示,省会城市平均一个城市规划4.6个新城(新区),地级城市平均每个规划建设约1.5个新城(新区)。要达到这些新城、新区的预期规划目标,总共需要住进去34亿人口。

要达到34亿人口是什么概念呢?也就是中国目前人口的2.5倍,地球人口的一半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这些新区,是不是得征地?是不是得修路?是不是得搞绿化、量化?是不是得搞基础配套设施?而这一切,都需要政府举债建设。

4月16日,财政部发布2019年第一季度财政收支情况。

数据显示,2019年1-3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656亿元,同比增长6.2%;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4300亿元,同比下降6.2%。

相较之下,2018年一季度全国一般性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3.6%、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增长34.6%——两大数据均呈现明显下降。

在大规模减税降费的政策实施后,政府的财政收入再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显得不太现实了。

财政部部长肖捷此前披露2017年底政府负债率为36.2%,而根据专家测算,纳入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后,2017年底的政府负债率高达72.3%,高于国际警戒线。

地方举债建新城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一个是财力有限,一个是也没那么多人口搬进去了,本来人口就在流失,密度就在下降,还扩张小城市干嘛呢?

把人口往大城市里赶,一个是可以让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充分利用,提高人口密度,促进分工,繁荣经济,另一个是可以抑制中小城市的无序扩张,减少财力的浪费。

所以说,大国大城的战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早就应该这样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