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任何一处庙宇,除了庄严大气的建筑结构值得世人欣赏之外,属于它自己独有的故事,也更加值得后人去聆听。它使原本毫无生命气息的建筑变得生机勃勃,耐人寻味。今天,我们带您走进北楼底玉皇庙。这里不仅有恢弘的建筑群落,还有接骨神人宋必成的传奇经历。让我们在惊叹玉皇庙建筑博大精深的同时,也一起来聆听那些年接骨神人宋必成与这座玉皇庙的传说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楼底玉皇庙位于上党区西南十五公里的北楼底村,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50平方米,由三栋万古楼、玉皇殿、祖师殿、奶奶殿、娘娘殿、东西配房二楼亭组成。这样规模宏大的北楼底古庙,一个小山村怎会有如此大的财力、物力修造?这个谜团直到前些年在修缮庙宇时发现的一块碑记才得以解开。这块碑记翔实地记载了玉皇庙创修道人宋必成,潜心学习医术,远离尘情,不计私利,救治黎民,捐奉家资,创建玉皇庙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石碑所载创修玉皇庙的人是接骨神人宋必成。据说:宋必成是北楼底村人,一生命运坎坷。七岁父母双亡,成为孤儿,村里人见其可伶就轮流接济,给他饭吃衣穿。尽管能够勉强生活,但终不是长久之计,思来想去觉得应该想办法给孩子一个更加稳定的生活。大伙觉得没规矩不成方圆,要保证小必成顿顿有饭吃,夜夜有睡处,实行每家一天,管吃管住,上一家交待下一家,不能遗忘漏传。宋必成从小就懂事理、手脚勤快。在谁家吃饭,不是扫院扫地就是帮喂猪喂鸡,在饭桌上吃饭,看到哪个大人吃完,就赶紧端碗盛饭或者送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宋必成九岁时,给人放羊,十六岁投师学艺,开始了打铁生涯。明末崇真年间,二十多岁的他投军到平阳府(也就是如今的临汾),在兵营打铁造兵器。但因年轻气盛,与人发生争执,失手把一个小军官打倒,昏了过去。他误以为打死了人得抵命,乘人不注意,逃出兵营,离开了平阳府。在岳阳山一带,开始了逃亡生活。有一天,他在大山里转悠,来到一个三条河流交汇处的平坦高地上,这里有一古庙,他便急忙向庙里走去。这座大庙坐北朝南,庙门东西两边建有三丈余高的钟鼓楼。庙门半掩半开,上、下两院,上院正北是灰砖红瓦的玉皇殿,东西两侧是平房。他上下查看了一遍,发现西房有一间门没上锁,就进去歇着,不想又饥又累,一坐下来就睡着了,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炕上,身边坐着一位老人。老人鹤发童颜,目光慈祥,身后的墙上挂着一幅幅人体骨骼图。老人告诉他,这座庙叫玉皇殿,自己是这里的出家人。宋必成在这里住了下来,庙里有几亩山地,他有时种种地,有时背着筐子,跟随老人翻山越岭采药材,每天必须做的功课就是默记人体骨骼图。夜间,躺在床上老人摸着他的身子部位,告诉他骨头的名称。有时,有人来请老人外出治疗骨伤,他也跟着前去。就这样一住两年多,对人体骨骼构造,熟记于心,骨折和脱臼等病伤的处理也准确熟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天,他们又去采药,站在山顶上,老人告诉他北楼底的方向和返乡路线。临走前老人语重心长地说,你己学习两年,该回家了。但要记住,救人接骨,分文不取、粒米不收,收人钱物,接骨失灵。宋必成遵照师傅的指点,终于又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村里人看到宋必成回来了,帮助他修补了破旧的房屋,归还了他父母留下的二亩薄地。宋必成农忙时种地,农闲时打铁,有时也帮人放羊,几年后,娶妻成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本村的胡姓家儿媳妇在棚上簸玉米时,失脚从梯口掉下来,骨头摔折,痛疼难忍。人们听说宋必成会接骨,急忙叫他查看。宋必成去后,检查那妇女的病情,不停地在伤疼推拿按摩,对接骨头,用两块夹板绑住,病人卧床休息了三月多,就可以下地行走。胡家非常感谢,要给他酬谢。宋必成诚心地说:“我的小命是楼底村人给的,楼底村年长者是我父母,年幼者是我兄弟姐妹和儿女,你们是我的亲人,给亲人帮帮忙,哪有要钱的道理。”从此以后,宋必成接骨的名声传开了,都称他为接骨神人。潞安府的兵丁和官吏,每当发生骨伤病倒,也都是慕名而至,求他诊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增长,宋必成时时刻刻更加怀念恩师和居住了两年的那座玉皇庙,不知不觉中他产生了出家为道的想法。于是,他捐出自己微薄的家资,到民间募积财物,并根据自己的回忆,请人画出玉皇庙的草图,规划建庙地址,料理捐集来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日夜辛勤劳作。经过多年的奋斗和努力,雄伟壮丽的玉皇庙终于建成,成了这里的一道胜景。宋必成不收分文,为人治病的佳话传遍了州县。他去世后,世人为纪念他尊其为宋爷爷。玉皇殿的东侧三间平房为宋爷爷殿,在墙上绘制了他的画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必成在给后人留下这段佳话的同时,也留下了这段佳话永久的见证,那就是玉皇庙。一梁一柱,一砖一瓦,谱成的是地域的风格、文明的交响。屋檐之下,梁柱之间,点点滴滴透露出了先人对生活的追求和探索。相信这座古庙,在不久的将来,必将焕发新的生机,成为上党区的新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