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本来唐王朝是可以避免这一次叛乱所造成的危机的,但是唐玄宗听信奸臣谗言,屡屡斩杀前线大将,干预前线军事,让安禄山的叛军攻陷了长安,其实安禄山在反叛后1年就挂了,之后的叛军又接连换了三个领导,而且都是暴力夺权,可以说叛军内部都乱成一锅粥了,但就是这样看似很容易平定的叛乱却持续了近8年,真是有些令人难以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要说的是,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所犯的错误都是比较严重的,第一,误信宦官边令城的话错杀大将封常清高仙芝这两位都是沙场老将,如果没有封常清高仙芝的正确决断,主动退守潼关固守,潼关很快就被攻破,长安也就不保,错杀高封二人无异于自毁长城涨叛军之气势挫唐军之士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误信奸相杨国忠之言,逼迫哥舒翰出潼关与叛军决战,当时如果哥舒翰能够固守柱潼关不失,河北的郭子仪和李光弼正在博陵围攻史思明并且取得了嘉山大捷,下一步郭李二人就将率领朔方军进攻范阳安禄山的老巢,范阳如果被唐军攻占,安禄山的老巢就将不保,俘获叛军的家眷叛军也会从内部瓦解,安禄山也会很快被平定只可惜唐玄宗不听哥舒翰的上书 急于收复洛阳而致兵败。从史事看,李隆基搞经济行,搞军事是真不行,这是安史之乱唐军败的关键。其实唐军比叛军多,如果像李世民有才,十个小安也根本就不是个事儿,本来安史之乱在历史上可能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叛乱,结果却在一些列昏招之下,恶果不断扩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理说,叛军首脑已经挂了,同时还陷入了内乱之中,史思明说要为老兄弟安祿山报仇,就杀了安光绪。然后史思明儿子史朝仪说要为结拜兄弟安光绪报仇,就杀了自己老爹史思明。可甭管怎么乱,叛军这个利益集团是存在的,那个时代的叛乱不是某个人想叛乱,是整个集团,老大死了无所谓,安禄山如果不带头,大不了换个头就行了,这种局面直到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才终结了这种局面。而且唐玄宗时期均田制崩溃,职业军人代替了府兵制。职业军人里有大量的破产农民,流民,他们除了当兵别无出路。玄宗时期权力下放,节度使军政一把抓,粮饷也就地筹集,财政大权也放下去了。一个节度使死去,职业军人们只需推举新的节度使,代表自己的利益即可。所以藩镇降而复叛,屡见不鲜,显然节度使这制度不变叛军就杀不完,打不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归根结底,唐朝最大的硬伤出在皇室朝廷对军队结构性和制度性问题的忽视,军队的核心机构没有牢牢掌控,军队将帅仍以藩镇形态纵容,看似各路诸侯将帅统一,实则形同虚设。一个国家设置军队固然重要,要有制度性安排,适时人事调整,避免藩镇雄据,安禄山也就无法调动军队,就不会有安史之乱的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安史之乱实际就是异族雇佣军坐大之战。相当于马穆鲁克在埃及坐大、日耳曼在罗马坐大、突厥在柔然坐大。唐朝之强非自己之强,让内亚雇佣军负责打仗,中原自耕农负责掏钱。但是中央迟迟没能建立稳定的财税来源,建立不起强大的中央军,不得不继续利用胡人雇佣军。用胡人为将不是因为汉族温雅,汉人难道没有良将吗?关键是中央缺乏财源,没钱就养不起强兵,于是不得不借助胡人部落私兵,用人家的私兵就必须用人家的将领。使用异族雇佣兵肯定要付费,拿什么付费?地方军政财权,也就是节度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者唐在安史之乱直线下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平叛安史之乱的两代帝王,肃宗,代宗都是庸才。两代帝王20年,奸相辈出多如牛毛,平定安史之乱根本不在朝廷,更多的是多亏了安史内部不稳,子杀父,臣弑君,兄弟残杀,人心背离,这样的叛军居然杀了大唐百年基业,其根本在于朝堂大臣争权夺利,朝外各节度使各怀鬼心,安史之乱也没有彻底平息,只是表面安抚。节度使佣兵自立,各自功伐,朝廷也置之不理。副将杀主将,朝廷也认了。仆固怀恩三番五次叛乱,然而又归降,戏弄皇帝,无视朝廷。什么事没有,还加封进爵。以后各节度使觉得自己待遇不公就叛乱,反正没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