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座因水而生的城市,天津人对于吃鱼的感情是其他城市无法理解的。贴饽饽熬鱼,最具天津特色的家乡菜,也是天津人最爱的吃食之一。央视《一城一味》美食纪录片,美食向导张大厨带着外国友人,特意到寻常百姓家品尝的,也正是贴饽饽熬鱼。

饭菜一锅出,快捷且美味,贴饽饽熬鱼如今在天津依然很受欢迎,以至于一些东北大锅炖,也蹭热点一样的亮出了这个招牌。这道美味,其实也有着一段传奇故事,而且也与乾隆有关,且听小观给您细细分讲。

“贴饽饽熬鱼”是昔日天津渔家的遗风。“熬”,老天津人大多念做nāo。

九河下梢的天津卫,以打鱼为生的人吃住在船上,把打来的鱼煎后熬在锅底处,放上各种烧鱼的作料,鱼的四周再贴上几个玉米面的饽饽,盖好锅盖,大灶里烧柴火,烧熟后,饽饽里带着鱼味儿,鱼里面还有一点儿饽饽味儿,这种吃法被天津人广泛接受,成为最具“天津特色”的天津家乡饭。同时又出现了“贴饽饽熬鱼一锅熟”这句老俗话。后来,市面也有一些专卖“贴饽饽熬鱼”的小馆摊档,其中以南市“杨奶奶熬鱼”最佳,名气不亚于北京宣外穆家寨的炒疙瘩。

今天,天津的“贴饽饽熬鱼”也在“与时俱进”。原来熬小鱼多用麦穗小鱼,现今,各种鲜活鱼都可能成为主料。传统的贴饽饽熬小鱼,先掏去麦穗小鱼内脏,洗净后用油煎透,然后用葱、姜、蒜、腐乳、醋、酱油略放些配制的作料放锅一烹,再用文火烟靠一下就能吃了。饽饽的主料还是首选玉米面,掺上点儿用黄豆磨细的面和好,放到铛上贴放妥当,底层烤成金黄色的“嘎儿”,吃起来又香又脆。也有的将饽饽团成金字塔形状放进锅里边蒸,样子就像瘦身之后的窝头。

相传,清乾隆年间,天津南运河畔的小稍直口村来了一位阔商,此人在茶摊喝茶并与摊主李老汉聊天时,屋内走出一位十七八岁的姑娘,姑娘端着个盛满金黄色饽饽的盘子;随后又端上一个碟子,碟子里码着十几条二寸来长的头尾交错的熬小鱼。商人先拿起个饽饽咬上一口,脆香可口,好吃极了,又夹起一条小鱼放进嘴里,咸淡适中,这商人胃口顿开,鱼鲜饽饽美,于是问道:“此饭何名?”李老汉答:“便饭、便饭,无名、无名。”商人看了看盘子里的饽饽,又看了看碟子里横七竖八麦穗般大小的鱼,灵机一动说:“依我看,就叫它‘佛手糕千眼鱼’吧!”后来,人们才知道,在李老汉家吃贴饽饽熬小鱼,又赐名“佛手糕千眼鱼”的商人原来就是乾隆皇帝。

这几年,武清区的贴饽饽熬鱼越发红火,当地旅游部门也将其发扬光大,纳入武清地方风味食品。五一期间,恰逢女排亚俱杯在武清举办,去武清看天津女排的球迷,可以在看球后,顺带脚品尝一下贴饽饽熬鱼,看球美食两相宜,岂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