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豹的故乡瓦坎达是非洲未来主义的实体化表现。非洲未来主义这一说法的诞生,是来源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航天技术被各个国家重视,人们对于神秘的太空充满着好奇和向往。这一潮流也浸染到了艺术层面,大部分音乐作品中开始出现了太空元素。在美国生活的黑人们也被这股风气所感染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在那时候,种族歧视问题是黑人们面临的巨大生活挑战,每一天都在上演着受压迫的事实。黑人们便把神秘的太空视为了一个美好的遐想——如果非洲大陆上,存在着一块土地,一块从未被西方殖民者涉足的仙境,那里没有掠夺,没有杀戮,只有数不尽的黄金宝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着领先世界的先进科技,那么现在黑人的地位又会是怎么样?可遐想终归是遐想,在那个年代过去后,很少有人再去提及这一说法,直到《黑豹》这部电影的上映。这一个尘封了三十多年的说法再一次变得家喻户晓,成为了各大书评上争先恐后的引用对象。那些文章,我也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部分作者的观点是基于着追求非洲平等,保护黑人权益的角度出发,盛赞了一下这部电影的伟大。而我觉得这部电影所带来的现实影响,并非那么大。在影片中,大量使用了诸如“殖民者”这类的词汇,以及电影反派的心理,其实很简单:复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得曾经有位老师告诉我:为人处事的时候,有什么事情想不明白,不理解对方的行为,就从人的本性的角度出发,或许就可以理解他们的动机。人饿了,就要找食物吃;人渴了,就要找水喝;人累了,就要找地方休息;人被杀了,自然就要血债血偿。《黑豹》的制作团队,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社会心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煽动非洲民族情绪的同时,也顺便是在影片中侧面讽刺了白人(鉴于很多同学没有看,这里不进行细节描述),有一种美国版《战狼2》的感觉。既满足了黑人们在情绪和心理上的巨大快感,也符合西方人的自嘲心理,此举可谓是一举两得,皆大欢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归根到底,《黑豹》就是一部商业影片,根本没有提及西方政治的弊端,就民族平等观来讲,还要有很长路要走。那么怎么样能够实现民族之间的和谐平等,这个问题困扰了上千年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我在这里暂不班门弄斧。我想从法国电影《触不可及》中的残疾富翁菲利普的一句话中表达我的态度:“我想要的,就是不要对我有同情心,要用怜悯的眼神去看我!”一切平等,也皆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最大的尊重,就是不另眼相看。如果我们在脑海里一直种植着因为某一些特殊的人的存在,我们要去多多注意的思想,那么那些暂时在生产力落后的民族将永远活在卑微之中。而关于落后民族自身,我想起了一百多年前,李鸿章曾派人游历欧州,希望得到列强在技术上的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官员在欧洲饱受冷眼后又来到了美国,当时的美国经历完了南北战争,一切蓄势待发,生机勃勃。美国对外大臣对李鸿章一行人说了几个字:“中国需自强!”任何一个民族,只有自强,才能能够实现民族之间的真正平等。包括人际关系之间,大概也是如此吧~打卡,《黑豹》,已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