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最近几年,追星的热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胜利夜店事件、朴有天吸毒事件,基本都已经定性了,一堆年轻人居然还继续公开声援。其实真的很不愿意用那个词来形容,那就是“脑残”,这个词带有侮辱的意味,实在不合适,但是这些孩子的行为已经到达了一个“不分是非黑白”的程度,实在是让人痛心+担心。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成为这样的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追星热潮其实是粉丝经济发展到极致的必然结果,“流量”=“利润”

其实粉丝经济一直都存在,只是这几年它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据化,极致化了。在过去也有粉丝经济,只是那时候并没有互联网,粉丝经济只会定性地判断一个人红了,但是具体有多红,没有量化。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成熟,大数据的发展,人的行为完全被数据化了,人们开始把原来的“红”抽丝剥茧成为“流量数据”。

但“红”这个东西有了标准以后,显然资本开始追逐流量,相关的追星体系继而越来越发达。比如现在的明星不仅仅有传统的fansclub,还有更为主动和有组织的后援会把粉丝集中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人因为某个原因而统一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的时候,它近乎一个宗教

这不是危言耸听,当一定数量的疯狂粉丝集中在一起的时候,它就是宗教,而他们所围绕的核心,这个偶像就是他们的神。如果从这个角度你可能就能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分黑白的粉丝了,当人在一个集体里的时候,其实它的智商是比平时低的。当然我们不是说所有的追星者都是那么疯狂,他们只是庞大的追星群体里的一部分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粉丝经济只是外部原因,内因是有那么一群孩子精神空虚

在追星的起初,大部分情况是自发的,而且根据观察这个自发的过程相当的快。只要有一个明星稍稍红了起来,基本上他的粉丝后援团就已经同步组建而成。这种聚合是无组织的,就是有那么一群年轻人把追星作为了他们的精神寄托之一,那就是他生活的意义。这个才是让我们非常担心的这一代年轻人里的一种现象,相当一部分人是空虚的,没有信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空虚需要追星,明星公司需要自己的旗下艺人成为流量,一拍即合

这种一拍即合,把原来的自发形成的粉丝团体变得更有组织,背后有专业的运营公司运作,这让人造流量成为了“可行”。媒体平台的配合、经纪人公司的牵头、利益团体的配合,将追星这件事情推到了极致。这种现象,对我们的社会是毫无好处的,成了价值观的一种彻头彻尾的扭曲,颜值在新一代的价值观里的比重达到了历史巅峰。只要你够帅够好看,可以不会表演,可以不会唱歌,你一样可以成为明星。

这种社会现象,让作为家长的我相当的担心,我们的孩子长大以后也会成为那个样子吗?后来想想,可能也没有严重到那个程度,社会的问题就交给社会,我们自己的孩子的教育,还是靠自己做好本分就可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小要给孩子足够多的爱和陪伴,让他感觉到没有必要通过追星去获取快乐

我觉得追星可以,也没必要一刀切地拒绝,那样只会换得更严重的叛逆。更重要的是引导,引导孩子去分配事情的重要性,追星可以,但是它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只要信息足够和小伙伴聊天就够了。还有更多的快乐等着去发掘,追星只是微不足道的事情。

其实大部分那种疯狂的孩子都是缺爱的,所以他们的精神几乎是完全放在自己的爱豆的身上。但是只要和家长保持着融洽关系的孩子,一般也不会那么极端,基本的是非还是可以分得清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小要开始灌输正确的是非观念,正确的价值观比知识更重要

我们的社会处于高速发展当中,物欲横流,有时候迷失的不仅仅是孩子,其实成人迷失的也非常多,包括孩子的家长。很多的家长醉心于怎么去赚取更多的财富,而忽略了自己的最宝贵的孩子。有问题就是用钱去解决,连说话都没时间,别说什么思想教育。殊不知到,今天对孩子教育的敷衍了事,必然种出未来的恶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追星可以,但是不能加入追星团体

当一个团体慢慢具有宗教化趋势的时候,它是具有扭曲人的价值观的能力的,非常可怕。所以即使孩子教育得再好,当他尝试去融入一个团体的时候,他会跟随行为,依然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在这件事上,我是建议反对的。

时代在进步和发展,有些社会现象是我们作为个人所无能为力的,只能积极认知它的存在,正面做好对可能伤害的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