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的电影,上映的时候本来就已经很想去电影院看,但因为当时的“票房造假”的风波,再加上电影口碑不如预期,所以最后观影计划也搁浅了。直到后来在微博上看到叶念琛导演说,《后来的我们》是他很久都没看过的好爱情片,令我又提起了看这部电影的兴趣。

直到今年有空终于把这部上年的电影拿回出来看。看的时候其实是觉得还不错,但翻查网友们的影评的时候却发现,似乎是一片倒的踩。于是便有为了这部片打抱不平的心态,决定要写下这篇影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我也明白,现在网民千千万,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电影类型。很难说服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因此我能做的也只是和大家分享我自己的看法,至于大家认不认同,也就见仁见智了。

就例如之前看的电影版《一吻定情》,虽然剧情和设定都和原版日剧、漫画有较大的改动,但作为电影,却表现了“偶像剧教母”陈玉珊对青春片的准确把握,也可以说是可圈可点。但大部分网民的评价都是,既不如新老版日剧的《一吻定情》,也不如台版的《恶作剧之吻》,还有的网民说,林允明明一副心机婊的模样却要演天然呆的琴子,王大陆明明是阿金却要演天才直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我也是有点能理解“原作粉”的心态。因为有时自己钟爱的日剧引进到国内改编成电视剧也是少年风全无,里面的主演每场戏脸都打着厚厚的粉底。但或许是因为我的“一吻情怀”不深,(只看过古川雄辉版,加小时候在电视上零散地看过台版)所以造成了我对这部电影版评价比它的一般观众要高的原因。

同样的还有之前看的《新喜剧之王》,虽然也有传言是《美人鱼2》的凑档期之作,剧情老套,硬卖情怀。但看粤语版的我,听到农夫两人的配音却已经觉得值回票价。尤其是看到最后主角对梦想执着的桥段,我甚至被感到了。

但可能很多人没有过“做梦”的人生经历,又或者是,已经实现了人生目标,所以没有很大共鸣。对于这些观众群体,我真的不能逼你们说这部电影好看。因为对电影书籍等作品的评价确实会受到自己人生经历的主观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到正题,说回《后来的我们》。首先这部电影最令我感动的地方其实是里面所有人,尤其是男女主的台词,非常地自然,自然地甚至让我羡慕,因为像我这样一个广东人,从小讲粤语的,基本不可能写出这么地道的北方话台词。这也是目前极少数华语青春片能够做到的。

(外语电影我就不清楚了,因为他们说的也不是我的母语,自不自然我也分不清……)总的来说,电影的故事还是水准之上,但导演对节奏的控制,以及情节的剪辑把控得不太好,使观众在片尾的时候并没有预期地感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如果再仔细看就会发现,其实对白的自然感并不是贯穿整部影片,尤其是到了黑白的画面,也就是男女主彻底分开再在飞机上重遇时已经不再了。而这个情节也是这部电影最大的败笔之一。姑且不说两人出入酒店开房的的情节是不是三观不对,因为我就算是出轨,也能拍得罗曼蒂克到网民完全喷不起来。

例如出轨不就是伍迪艾伦 (Woody Allen) 每部电影里的毕竟桥段吗?在我看来,最要命的反而是,重遇后,失去了自然感,只剩下矫情和可以煽情的台词。既表现不出曾经的最熟悉的亲切,也表现不了后来的最陌生的距离感,生搬硬套的对白自然让观众无法代入到影片剧情当中。

这种过分的落差,我能想到的除了因为前后两个故事,不是由同一个编剧来撰写,而且两个编剧的功力相差甚远以外,也就只有一种解释了。那就是,会不会“曾经的我们”是由真实的故事改编,里面台词是真有人讲过的,而“后来的我们”,那个黑白的故事,其实根本就没有发生。

一切只是男主或者女主的幻想,如果以后有机会再重遇那个人,我可能会这样对他/她说,而对方又有可能会这样回应我,然后我们就这样度过了一个柏拉图式爱情的晚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这样告诉大家,从飞机上重遇开始,那个晚上发生的事就是假的,都是因为“念念不忘”而自导自演的一场“罗生门”,大家会不会又更容易接受这个故事呢?

其实一开始看《后来的我们》时就有一种“《每当变幻时2018》”的感觉,直到最后,方小晓对林见清说“I Miss You”的那一刻,鱼佬和阿秒的故事一瞬间又都浮现到了我的脑海当中,直让我把下一句台词也冲口而出,“我错过了你”。

记得两年前也写过一篇影评,讲的《爱乐之城 La La Land》,也提到了《每当变幻时》。为什么就没有网民说La La Land 三观不正,Mia都结婚了,再去到Jazz Bar听到Seb弹琴,虽然没有肉体出轨,有那些幻想,难道就不算精神出轨吗?

但其实这些电影讲的是后来的我们的故事吗?你们再想清楚一点?它们的目的是为了撩起我们的思绪,跟我们说,现在的不好,以前的那个好,得不到的永远最好,是这样吗?没有。这些影片都在告诉我们,过去的都过去了。现在的,如果你不珍惜,那他们就会变成的将来的过去,也就是“后来的我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将来”,这个两个词好像差不多,但在中文的句子当中却有不同的意境。是要“后来的我们”还是“将来的我们”,这一点,起码是可以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

电影《后来的我们》中还有段情节,讲的是方小晓和林见清的争吵,讲的是将来想要成为怎样的人,这也是他们分手的原因之一。其实,这段关系当中,出现问题的关键可能并不是方小晓认定自己想要的东西,林见清给不到。

而是林见清开始害怕,他不自信,认为对方想要的,自己已经没能力给对方。可能对于一个男人来说,当他对待自己的另一半,已经失去了“除了我,还有谁能给你幸福”这种信念,自然也就失去了寄予对方承诺的勇气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后面的剧情当中,也能发现影片反复在强调这一点,例如重遇后,小晓对见清说,“如果当时你有勇气就上了地铁,我会跟你一辈子”。这也是个人推测后面剧情其实从未发生过的原因,因为这些台词,更像是男方长大后,对自己当初没有勇气而产生的愧疚与自责的折射。可能这也是影片想要告诉我们,想要我们“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的道理吧。

这些最后没有爱情的爱情故事,令人感动的地方往往不是爱情的本身,而是故事里头的每个人都在故事中悄悄地完成了自己的成长与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