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之前,其实是袁绍处于优势主动的局面,袁绍在河北经营多年,底盘稳固,曹操处于劣势被动的局面。所以官渡之战,是袁绍意图打许都,曹操只能背水一战。输了官渡,袁绍也只是失去了优势和主动罢了。

官渡之战示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袁绍的才华一般,袁绍的死不会致使袁绍集团一蹶不振,而是因为袁绍集团本身的建构方式。当时荀彧说袁绍如何对战曹操好,郭嘉献十胜十败论,有些是虚词,但核心在于:袁绍集团太多掣肘,派系太杂,下决断牵扯太多。曹操集团简洁扼要,没有什么虚礼,执行力强,曹操自己又英明神武。

袁绍一开始得冀州,是强袭了韩馥。之后长期跟张燕、公孙瓒们对掐。吕布、张杨都做过他的客将——类似于关羽之于曹操——但没能久待。袁绍的几个儿子,都有自己的派系。曹操的成功是因为紧密团结,袁绍的失败是因为内部人心不齐,袁绍死后袁谭和袁尚内斗。袁绍所谓的,让儿子们各领一州,现在看来是昏招,实际上袁谭和袁尚不玩内战都还有得打。虽然记载甚少,但袁绍行政宽仁,深受百姓爱戴,死的时候他领地百姓哭得像死亲爹一样。如此就不难知道为何曹操平河北八年期间,一直受到顽强的抵抗了。但当时也没法子:地盘大了,派系太多了,大家也并不是全然心服。只有儿子勉强可以信赖。

曹军的战略部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庞大的集团,派系杂乱的军队,如何才能指挥他们呢?一个共同的利益目标。所以袁绍必须打曹操。这事儿,有些可进不可退的意思。袁绍死后,曹操打河北,你会发现,袁谭袁熙袁尚,以及他们那些零星部下,包括高干们,简直是各自为战。说到底,派系内乱啊!早在官渡之前,审配许攸、沮授田丰、逢纪郭图,又有哪两个人的思想是统一的呢?

曹操则很少有这问题。诸夏侯曹,五子良将,颍川文人集团,都是铁桶江山,紧密围绕在以太祖爷为核心的中央上的。所以曹操也狼狈过,也倒霉过。濮阳吕布、宛城张绣,都吃过亏,但不散不溃。

魏武帝曹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初袁绍和曹操论天下时,袁绍强调要占得地利,占领河北,无往而不利。曹操则说他要任天下之智力。说明曹操一开始就明白,人比地方要重要。袁绍就吃亏在地方太大属下太杂,而曹操就成功在任天下之智,重点在人,还“任得”相对成功。所以说啊,不那么有凝聚力的、派系庞杂的部队,一开始输就会观望。袁绍是唯一的镇山之宝。他只要还活着,河北依然庞大有根基。但他一死,自然会分裂。所以官渡之战只是袁曹主动权的调换,袁家集团真正的完蛋,是袁绍的死,唯一的凝聚力消失了。

袁绍袁本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如果要说从一开始,袁绍集团的形式就决定了他们之后的脆弱,其实也没错。袁绍集团败于派系斗争以及缺少自己的嫡系,派系斗争直接影响到官渡开始到战败,之后的二子相斗等等,以及外来户对待本地派的一个具体失败案例。反观曹操,手下的事情清晰明了,有稳定的嫡系、亲族是关键,唯才是举重用降将又不越线,自己又有水平且能够牢牢控制,自身的决断力执行力又冠绝当世,另外两个最后成事的刘备和孙家,稳定的嫡系部队是他们的根本保障。说到底,袁绍集团终究还是败给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