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进步,建立属于我们的空间站就成为中国航天下一步的发展战略。随着9月25日微信的“大变脸”,民间的“航天梦”,又被激发出来。甚至有不少人建议我国要向美国看齐,搞出属于中国人的航天飞机。虽然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了“长城一号”航天飞机的相关计划,但由于诸多原因,最后放弃了。本期节目,小编就跟大家说说我国放弃航天飞机的原因。

1、航天飞机事故率高

我们都知道,美帝拥有5架航天飞机。结果2架“GG”(代表游戏结束)。像哥伦比亚,由于返回地球的时候,隔热层发生脱落,导致2000℃热空气窜入机舱,致使机内成员连同飞船瞬间“融化”。而挑战者号,虽然没有哥伦比亚号的“血腥”,但在火箭点火73秒后就“被化成一团火球了”。想想看,连美国这样的航天大国,它的失败率都在40%左右,更不要说我们这种底子薄,技术差的国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航天员培训费用复杂

航天飞机没了我们可以再造,但宇航员没了,想要补充可就难了。坊间一直流传一句话,培养航天员的价格等同于自身体重相同的钻石的价格。这是啥概念。目前市场上1克拉钻石的价格从3万~25万人民币不等,因为根据级别不一样,价格的差距是很大的,我们就以最低的3万一克拉来说,钻石的1克拉=0.2克,也就是说5000克拉=1千克。按一个人的体重为65千克来说,计算下来的价值为97.5亿人民币。并且,航天员不是你想当就能当得,有很多条件的限制。所以,等同于钻石这一点都不过分。

3、航天飞机维护复杂、经济成本划不来

其实,美国研制航天飞机的目的不是为了吊炸天的“特技”,而是为了省钱。本来按照设想,航天飞机的往返寿命是100次,并且飞机维护的时候是采用模块化替换的方法来处理的。可结果…..甭说短命的哥伦比亚和挑战者,就算是活着的三兄弟,也就使用了30次就退役了。另外,美帝本来预想的模块化维护方式,到头来只是一场空。不光每次维护要花费5亿美元,而且要把飞机零件拆了一个个置换。更重要的是,航天飞机能执行的任务,除了对卫星维修暂无法替代外,其余所有功能都可以被一次性飞船和空间站替代。而对在轨卫星修理,从目前看也是花哨架子。维护低轨卫星,这类卫星本身设计寿命大都不超过五年,航天飞机上天维修一次的费用到头来还不如重新在发射一枚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航天飞机的技术起点高

航天飞机的核心组件是可重复使用大推力氢氧发动机,还是分级燃烧循环的,这种黑科技我们现在想都不管想,别说制造了。中国目前全力研制的YF77技术水平和指标甚至还不如日本20年前的LE7系列,跟美国差距至少在50年以上。这里,小编就拿日本的LE7系列发动机,中国的YF77发动机和美国航天飞机采用的SSME发动机的数据来举例。日本的LE7系列发动机,推力为1079KN、比冲为445;中国的YF77发动机,推力为700KN、比冲438;而美国的SSME,推力为2279KN、比冲达到了452。推力代表什么我相信观众们很容易理解,重点解释一下什么叫比冲,比冲是对一个推进系统的燃烧效率的描述。比冲越高代表效率越好,亦即可以用相同质量的燃料产生更多的动量。也就是说,我们最新的氢氧发动机无论是在发动机的制造工艺上,还是燃料的效率上,根本不是西方国家的对手。可能有不少人说,这是我们不需要大功率氢氧发动机。但小编要问你,嘲笑三哥火箭“小水枪”的时候,嘲笑日本的载人航天计划的时候,咋不用这样的理由呀?技术不行就是不行,没得洗。如果这样的理由都能成立,恐怕某主播被人实锤开挂都能洗的清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像航天飞机这样的可重复航天器发展趋势发生改变

未来,航天器的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像航天飞机这种依赖人来操作的往返航天器终将成为过去式。想想美国的X-37B空天飞机,虽然是美国军方的验证试验产品,但却代表着未来航天器的发展趋势。如果我们想在航天领域站住脚,甚至跻身世界一流水平,不去搞未来的“潮流”,去炒以前的“冷饭”这怎能行?况且,我国已经制定了未来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即大力鼓励高新科技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如果我们走的是美国X-37B这样的无人空天飞机,即相应了国家经济政策,又让高新科技产业有了茁长成长的大舞台。岂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