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历史数千年,很多瑰宝文物的发现,都可以用“意外”来形容。

(一)

话说清朝末年,河南安阳洹河南岸边,有一座小屯村。村中有个剃头匠叫做李成,一个十分微不足道,连张照片都没留下的小人物。

在很多偏远山村,穷人得病后要么把康复希望寄托于菩萨神灵,要么去尝试一些偏方,这个患有疟疾的李成就是个典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晚晴剃头匠

李成有个邻居,叫做“张三”,这人是个滑头,爱财。一天,他在田里耕地时挖出了很多片状的骨头,这些东西轻轻一捏就成了粉末。

这人知道邻居有病,脑袋一转,把这些东西打包,当成“药材”卖给了李成。这个李成也是死马当活马医,还真敢用。没想到的是,用了一段时间后病还真有了好转。

李成就向张三打听药材,结果张三心虚,以为穿帮了,就说出了“药材”的来源。李成这人脑袋也机灵,立即去田里挖了一堆,直接送去了城里的药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这种东西少见,很多药铺老板看后都是“呵呵”一笑,不收!直到一个见多识广的老中医看后,一翻阅《神农本草经》,说:这是中药里的“龙骨”(古代大型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可入药)。

后来,消息传开,村里的人都知道这种“东西”能卖钱,所以都跑去挖!挖出就往药铺送,后来卖的人实在太多,药铺也不收了。

(二)

时间转到1899年,一个叫做王懿荣的清朝官员,和李成一样也患上了疟疾。下人去药铺中给他抓了一副中药,这副药中就有“龙骨”。

这个王懿荣,是晚清著名的金石学家、鉴藏家和书法家,当时在京任国子监祭酒,平时没事儿就爱研究捣鼓一些书画、金石,还写得一手好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王懿荣画像

煎药时,这味叫“龙骨”的药材引起了他的注意。药材上刻着一些奇怪的符号,这些符号和金文很是相似,有的像“雨”,有的像“日”;还有的像“月”。

直觉告诉他,“这难道是一种古人的文字?”他陷入沉思,让人再去药铺买了些“龙骨”。

果然,看到买回来的“龙骨”,他欣喜若狂!查阅大量的史料典籍后,他发现这些“龙骨”其实都是龟甲和兽骨,是古人用来占卜的,巧的是,他在这些文字中还发现了几位殷商国王的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错,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就这么被发现了。

(三)

王懿荣的发现,直接证明了中国历史上殷商朝代的存在,让中国的信史提前了一千多年;值得骄傲的是,国际上也把他发现“龙骨”刻辞的1899年作为了甲骨文研究的起始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甲骨文

而甲骨文也成为了我国篆籀文字之前的古文字,那些刻着“甲骨文”的“龙骨”,也成为中华瑰宝的一张名片,和明清档案、敦煌文书、流沙坠简并称中国近代史上史学领域的“四大发现”。

资料源于:《中国通史》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