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仿佛已经成为了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我国的历史悠久而深厚,这期间也经历了无数封建王朝的政权更迭。建国之初的兴隆,和亡国之痛的悲凉,总是能够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给人以一种沧海桑田的苍凉震撼感。虽然我们没有亲眼见证一个朝代的兴旺衰败,但却可以从史书记载或是文学、影视作品中了解历史。几乎每一个大王朝覆灭之前,都会有视死如归的守城将士,还有零星赶来的护卫军。即使他们知道这注定是通往死亡的一场战斗,却还是会选择为国家的尊严誓死一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在曾辉煌盛世的大明王朝即将覆灭之际,我们却没有看到这最后一场悲壮的战斗。虽然官员贪腐无为,明朝早已气数将尽,但是明朝的军队却仍旧绰绰有余。据说,在明末危在旦夕之际,左良玉手下还有80万的精兵。即使明朝覆灭的结局已成大势,但如果左良玉愿意出兵营救京城,明朝尚可还能支撑一段时间。可是为何左良玉宁愿看着李自成攻破京城,都不肯出手援救呢?这无疑让那些对明朝有着剧烈追思之情的后世人,对左良玉有着种种激烈的诟病。声称左良玉是背信弃义,亲手将大明王朝推向灭亡的罪人。那么此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是什么驱使着左良玉做出这样的抉择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左良玉也是有苦衷的。一方面,就是上文提到的,明朝的衰败已是历史必然的趋势。即使左良玉出兵,亦是强弩之末,无济于事。80万精兵听上去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但左良玉的统帅能力并不出众,与李自成的大军拼搏,未必能够取胜。唯一起到的作用,就是只能延缓明朝的灭亡。况且,80万精兵只是对外的一个说词。其实左良玉真正能够指挥的部队,远远没有80万那么多。而且这些士兵的质量也匹配不上“精”一字,充其量也只是阵势浩大罢了。况且经常已经濒临覆灭,古代的交通又并不便捷,左良玉带兵奔波就需要一定的日程。可能赶到之后,京城就不复存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是崇祯对待将士的态度让人心寒。即使是明末的后期,也从不匮乏能勇善战的将军,可是这些将军誓死保卫国家,最后却落得个惨绝人寰的结局。如战功赫赫的明朝大将袁崇焕,在抗击清军的战争中屡屡获得大捷,令清军望而生畏。可最后却被魏忠贤的余党构陷袁崇焕叛国,再加上皇太极的煽风点火,明思宗愤怒之下将其打入牢狱。魏忠贤的余孽仍旧不罢休,不断进行挑唆离间。崇祯皇帝也缺乏一定的辨识能力,一代名将袁崇焕被枉死,被当众执行了凌迟之刑,何其决绝残忍,袁崇焕死后,他的家人也没能得到幸免,被流放千里之外,家产全部被没收。无独有偶,孙传庭也遭受到了同样的事情。不过孙传庭比袁崇焕的情况稍好一些,但也受了三年的牢狱之苦,期间可谓是受尽折磨。出狱之后,竟还得不到崇祯皇帝的信任,最终含冤战死。明末大将保家卫国,可最后却惹得一身罪名。前车之鉴,左良玉怎能不忌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笔者认为,左良玉的做法并不是冷血无情,也不是将明朝推向最终深渊的罪人。俗话有:“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宦官的乱权,无尽的内斗与贪腐之下,明朝早已耗尽了最后一丝气数。即使还有残余的反抗力量,也只是困兽之斗罢了。左良玉纵有千般不是,也不是全部责任的承担者。崇祯皇帝也并不是造就明朝走向覆灭的罪魁祸首,他有心救国,可时代却把他局限在了明朝的终结时期,不得已背负了亡国皇帝。他有心作为,怎奈明朝的余孽仍旧频繁作乱,扰乱军心,进行无限的内斗。再加上叛徒的叛国,内部人齐心协力将一代王朝推向覆灭的深渊。又怎能全把责任怪罪到军队没能及时赶来救援呢?只叹大明从未让外国长期占据一寸领土,却还是栽在了自己人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