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古往今来,学而优则仕的理念在知识分子心目中根深蒂固。金榜题名是古今读书人的共同目标,状元及第更是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美事,多少人从青丝熬成白发还未取得功名,有人却年仅十八能摘得古代最年轻状元的桂冠,他就是我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汪应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汪应辰从小就是我们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五岁能读书做对子,十岁时写的诗惊艳乡邻,是一个妥妥的少年神童。但他并没有在神童的光环下成为“伤仲咏”类型的人,而是选择继续读书,参加考试,年仅十八时便以超人才学力压群雄,摘得状元桂冠。初入朝堂,汪应辰颇受高宗喜爱,被授秘书省正字,但王应辰此时正血气方刚,极力反对秦桧主张的议和,因此得罪了秦桧,而被贬谪出京,一直过了十七年,秦桧死后他才得以被召入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贬的十七年间,汪应辰随着年龄增长学问也更加深厚,但敢于直言、不畏权贵的性格丝毫没有改变。这次入京后,汪应辰凭借实力官至吏部尚书,身居高位后他依旧本心不变,保持着他刚方正直、敢言不逊的品质。高宗让位以后,根据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传统,他再次出京成为地方官,先后福州、成都等地担任官职,由于治理地方颇有功绩,才被孝宗召回入京,不久又官复吏部尚书,但汪应辰的性格丝毫没有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高宗

孝宗想要修一修自己住的皇宫,想在民间买点建材。汪应辰上书劝阻,希望皇帝不要只顾自己享乐,天下百姓还吃不饱饭,皇帝应该节俭爱民,更不应该与民争利。孝宗一听哑口无言,只好打消了给自己修房子的念头。孝宗对汪应辰有些不满,但毕竟人家说的在理,便没有报复他。孝宗是个非常孝顺的皇帝,他虽然不是赵构的亲儿子,但比亲儿子还亲,是个人尽皆知的大孝子。有一天孝宗去给太上皇他老人家请安,太上皇高兴地拉着孝宗的手,颤颤巍巍的把他带到了自己的后花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孝宗

太上皇得意的给孝宗介绍他最近搞出来的绝美“水池”,经太上皇介绍,原来这池塘并不是水,而是珍贵的水银。孝宗被这精巧的设计吸引,两位皇帝便愉快地聊着天。太上皇毕竟老了,一开心啥都敢说,他告知孝宗,这些水银是他花了大价钱,从吏部尚书汪应辰那里买到的,孝宗一听,怒骂道:前几天我准备修修皇宫,这个老乌龟昨儿还劝我一定要节俭,不要与民争利,自己却背地里和您做生意!两位皇帝面面相觑,只好不再提这个话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汪应辰

回宫后的孝宗越想越生气,感觉汪应辰这种人简直就是伪君子,对自己搞双标,亏他以前还重用他,怒不可遏的孝宗找了个理由,便把汪应辰又一次发配到了地方上,眼不见心不烦,孝宗发誓再也不用这个小子。汪应辰出任临江知府,虽然官衔低,但日子能过得去。有一天孝宗的心腹韩玉出差经过临江,汪应辰自恃清高,不像其他官员一样为韩玉接风洗尘大摆筵席,韩玉感觉自己被轻视,于是回到京城对孝宗说自己转了一大圈没发现治安比临江更差的,百姓比临江更穷的,也不知道是谁管理这块,这么愧对圣上的厚爱。孝宗一听,这还了得,于是把汪应辰一贬再贬,最后直接贬回了家,汪应辰觉得自己是被小人陷害,晚年郁郁不得志,不久便病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