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端午节的过节仪式渐渐的缩减为吃粽子、吃凉糕。只有少数地区保留原生态的传统过节仪式。

既然是话端午,那就少不了先说一点乌兰察布地区民俗文化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代雍正颁布“借地养民”令以后,漠南蒙古(不理解的,大家可以自行百度)地区涌入大批流民,聚集形成村落,逐渐出现了有规模的农耕经济。蒙古族的传统经济也由单一的游牧经济逐渐过渡为牧业、半农半牧、农业经济。这些不同的经济活动在其文化中得到了积极的反映。这种兼容并蓄的文化构成以及蒙古民族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使蒙古文化乃至中国北方蒙古族文化一直保持了一种积极的开放性,因而在民众意识中很少有涌入封闭的排外情绪。

农耕之后,蒙古族在基本保留原有传统节日的同时接受了汉族的传统节日与习俗,开始过端午节、中秋节,过年时贴门神、贴对联、供财神等习俗。与此同时,汉族也接纳了蒙古族的生活习俗。流行于现在的二人台就是汉族吸收蒙古民歌之后形成的一种曲艺剧目。

过端午还是过丹五

乌兰察布人对端午节的称呼是:过丹五,丹五其实是口音话的端午。

俗话说:五月五,艾香飘。

五月的乌兰察布,到处充盈着艾草和地娇娇(学名?)的香味。每逢端午节黎明时分,人们会去采一些艾草回来。用艾草洗脸,有的女孩子头上会插一支洗干净的艾草,香飘四溢,沁人心脾。艾草可以驱蚊辟邪、祛病强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地娇娇(学名?)也是有着独特的香气,人们通茶会把它晒干后,放置在枕头里,治疗失眠有奇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会扫庭院,挂艾草、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除了在大门上挂艾草、菖蒲之外,还要在门上张贴“公鸡破五毒”剪纸,寓意驱邪。

至于饮雄黄酒,是大家熟知的“许仙与白素贞”的故事流传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逢端午佳节的乌兰察布,无论是大街还是小巷。商贩们开始售卖各色五彩绳、香包。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会在节前挑选几样喜欢的香包和彩绳装饰在家中或挂在身上,以求安康吉祥。

五彩绳

五彩绳又称花线绳、五彩线,它有着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由五种彩色线条组成,线条的选取不能随便搭配。必须是由 青、白、红、黑和黄这五种颜色。而五彩绳佩戴也是很有讲究的,需要提前几天戴,戴的时候是男左女右,既可以系在手脖上,也可以系在脚脖上。如果小孩还没满一岁,就只系红色的彩线,寓意祛病强身,使人健康长寿。在端午节后,要将五彩绳摘下扔掉,象征去掉烦恼、疾病和忧愁。

香包

挂香包,也有着同五线绳一样的寓意,香包给小孩挂在身上,叫“压午”。戴在孩子胸前,不仅美观大方,香气扑鼻,还有驱避蚊虫的功效和祈求安康的美好寓意。香袋有各种各样的,有玉兔拜月、葫芦剑、如意袋、钱袋、鸡心袋、虎袋、绣球袋等,最常见的是粽袋。这些香袋都是用色线扎的,有用色布做的。有的袋中装上香粉,有的袋中装以金属、艾叶等。如果是姑娘们准备出嫁,也要扎几个香袋挂在家里的门梁上,以保平安。

过端午节,最少不了粽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话说当年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叹哀伤,空有抱负的屈子就这样离开了楚国,实乃国家损失。所以百姓为免让鱼虾侵蚀屈子,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肉身。 而后,据古书记载,是屈原托梦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 艾叶 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

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播亦甚远。日本、越南 以及华人聚居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习俗。

随着时代的发展,粽子也吃出了许多花样。

北方的粽子以北京粽子为代表,北京粽子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在农村中,仍然习惯吃大黄米粽。黏韧而清香,别具风味。

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是广东粽子,品种主要有咸肉粽、枧水粽、豆沙粽等,其中咸肉粽最受欢迎,口味咸鲜香。

乌兰察布地区的粽子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市场上供应的大多数是糯米粽。

听了这么多,如果有说漏的,请在下方评论区补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