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曾国藩奉命赴天津查办“天津教案”。此时的他,年近六十,身体每况愈下,而“外国性情凶悍,津民习气浮嚣”,他自知凶多吉少,此行一去,很有可能遇难。他怀着必死的决心,在临走前给两个儿子留下了一封信,信中附上了两首诗。

诗的名字叫《忮求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中,在详细交待了后事之后,他首先就对诗中的这两个字进行了解释。

他认为,儒家著作和历代圣贤关于修身的千言万语,一言以蔽之,便是“不忮不求”。

“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懒惰的,自己不去修炼本事,嫉妒的,害怕别人有本事,经常在事业名声相当、权势地位相等的人群之中出现。“将欲造福,先去忮心”,如果不去掉“忮心”,心底里将满是荆棘泥泞。

“忮”,就是“妒”。

“求者,贪利贪名,怀土怀惠”,没有得到的时候,担心得不到,得到了的时候,又担心会失去,在经手接触货物资财、提拔晋级重用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将欲立品,先去求心”,如果不去掉“求心”,胸怀里将天天卑微脏污。

“求”,就是“贪”。

“不忮不求”,就是“不妒不贪”。《忮求诗》,就是矛头直指“妒”和“贪”的诗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首,《不忮》:善莫大于恕,德莫凶于妒。妒者妾妇行,琐琐奚比数。己拙忌人能,己塞忌人遇。己若无事功,忌人得成务。己若无党援,忌人得多助,势位苟相敌,畏逼又相恶。己无好闻望,忌人文名著。己无贤子孙,忌人后嗣裕。争名日夜奔,争利东西骛。但期一身荣,不惜他人污。闻灾或欣幸,闻祸或悦豫。问渠何以然,不自知其故。尔室神来格,高明鬼所顾。天道常好还,嫉人还自误。幽明丛诟忌,乖气相回互。重者灾汝躬,轻亦减汝祚。我今告后生,悚然大觉悟。终身让人道,曾不失寸步。终身祝人善,曾不损尺布。消除嫉妒心,普天零甘露。家家获吉祥,我亦无恐怖。

五言四十一联,210个字。曾国藩认为,最大的善良,莫过于宽恕,最恶的品德,莫过于嫉妒。

诗中列举了很多嫉妒的表现,如:笨拙的忌恨能干的,没出路的忌恨关系好的;自己一事无成,却忌恨别人的成就,一旦与人旗鼓相当,又是威吓又是捣鬼;自己默默无闻,却忌恨别人声名显著;为了自己个人的发达,不惜污蔑他人;生活之中,自然而然地喜欢幸灾乐祸。

嫉妒的危害,曾国藩认为,天道好还,最终耽误的是自己,冥冥之中,大自然都是有反作用力的,严重的会给其自身带来灾难,轻微的也会损害其上天赋予的命运。他告诫子孙,一辈子给人让路,自己并没有失去一寸步;一辈子但愿别人好,自己并不会损坏一尺布;消除了嫉妒之心,整个天下将是甘霖雨露;每家每户吉祥如意,我们自己才会没有一丝恐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首,《不求》: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岂无过人姿,多欲为患害。在约每思丰,居困常求泰。富求千乘车,贵求万钉带。未得求速偿,既得求勿坏。芬馨比椒兰,磐固方泰岱。求荣不知厌,志亢神愈汰。岁燠有时寒,日明有时晦。时来多善缘,运去生灾怪。诸福不可期,百殃纷来会。片言动招尤,举足便有碍。戚戚抱殷忧,精爽日凋瘵。矫首望八荒,乾坤一何大。安荣无遽欣,患难无遽憝。君看十人中,八九无倚赖。人穷多过我,我穷犹可耐。而况处夷途,奚事生嗟忾?于世少所求,俯仰有余快。

俟命堪终古,曾不愿乎外。

38句190字,字字都是针砭一个“贪”字。曾国藩认为,人心知足,天地宽广,贪得无厌,宇宙狭窄,每个人都有过人的天资,但欲望太多了便是祸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贪的表现很多,如:少的时候想多,困的时候想舒服;富的时候还想更奢华的享受,贵的时候还想更高的官位;没有得到的时候想很快就得到,得到了的时候又担心会坏掉;追求荣华富贵却不知满足,神志经常处在亢奋紧张的状态。

贪有什么危害呢?时节热了会冷,天空明了会暗,机遇来了好事多,运气去了来灾祸;一句话可能带来是非口舌,一走路便发现障碍一个接一个;心里经常愁闷不堪,精神日渐萎靡难振。

为什么不要贪呢?身外的天地,宽广无边何其之大。安定快乐的时候,没有必要欣喜若狂;忧患困难的时候,没有必要伤心难过。世间大多数的人们,都是没有牢不可摧的依靠,比自己穷困潦倒的人多的是,自己的贫穷是完全可以经受得住的。况且我们已经走上了平坦的大道,还有什么可嗟可叹的呢?对世间少一点获取,自身便多一点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国藩在人生最后时刻写的家书,以占绝大部分的篇幅鞭挞“妒”和“贪”,提醒后人要不“妒”不“贪”,可见其对这两种心态的痛恨程度有多深!

时代在变,天理不变。这两个字也值得150年后的我们深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