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国之枭雄——曹操传》,作者:[澳]张磊夫,译者:方笑天,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曹操的死因不得而知。他曾患有头疼之症,也曾征召著名的医生华佗随侍左右。华佗用针灸治好了他的病症,但后来试图离开朝廷,被逮捕并处死了。但据记载,这件事发生在208年曹操最宠爱的儿子曹冲重病之前,虽然后来曹操又犯过头疼,但与他数年后的去世并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比如是因脑瘤等病症去世。官方史籍《魏书》中记载,这一时期暴发了多种传染病,这可能是曹操去世的原因。

此时,在洛阳的关键性人物是贾逵,他追随曹操多年,曾任郡太守,目前是丞相府中的谏议大夫。谏议大夫秩六百石,俸禄并不算高,但贾逵资格很老,对交接时期的政局也深具影响力。他不仅消弭了可能的青州兵大叛乱,更在曹丕的二哥将军曹彰询问先王玺绶在何处时,厉声压下了他的野心:“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

曹彰是从长安奔赴洛阳的,但曹丕仍在邺城,并就地宣布即位魏王。他在自己母亲卞氏的支持下正式即位,并通过大赦确立了自己的权威。无论是《后汉书》还是《三国志》及其注释中所引文献,都没有记载曹丕即位的明确日期,但即位仪式显然是在曹操3月15日去世后的几天内举行的:在《后汉书》的本纪中,随后记载的是二月初一的日食,其发生在3月22日。

这种速度并非异乎寻常。且不说王位继承需要尽可能的快,即使在汉代,皇帝一去世,新帝就要马上登基,登基仪式时通常先皇的棺椁还会在场。对曹丕而言,汉代的这种旧例没有什么可行性——前往洛阳将会给其他人节外生枝的时间。他的反应十分迅速,未经讨论就宣布为王,而国家的任命诏书却在不久后才下达下来。

曹丕继位后,曹操被谥为魏武王,当同年冬天曹丕自立为帝时,将父亲的谥号从王改为了帝。237年,曹操的孙子曹叡又将曹操的庙号封为太祖。

二月丁卯,即公元220年4月11日,曹操被葬于邺城以西的高陵,高陵在他去世前就已开始建造。在曹操205年颁布的、反映了当时的困难条件的禁奢令中,禁止埋葬过制,在他的遗诏中,也指出现在天下未平,自己还尚未达到以前的那些统一天下者的成就,所以殓以时服即可,不要随葬贵重的金玉珠宝。葬毕即除服:此后所有官员都要各守其职,军人及屯戍者也应不离营地。

曹操的墓葬也比较简单,与简洁的葬礼保持了一致。在218年颁布的另一份诏书中,曹操曾对古代贤人造墓居瘠薄之地、常造坡道、不封不树的行为大加赞赏。在汉代,厚葬之风愈来愈盛,随葬品、石碑以及墓上建筑日渐增多,但曹操却提倡恢复古代薄葬的传统。他对自己的墓葬肯定也是如此要求,地下墓室是通过斜坡进入的。还有文献记载,他为提防盗墓贼,给自己营建了七十二疑冢。

高陵有包括寝殿在内的墓上建筑。《于禁传》中记载于禁投降关羽后,落到了孙权手里,最终得以返回北方。曹丕命他去拜谒曹操高陵,但却在陵屋的四壁上画了于禁投降、庞德愤怒之图,于禁因羞愧而自杀,司马光及其他历史学家则批评曹丕此举过于鄙俗恶毒。

222年,曹丕颁布诏令预建寿陵,选址于洛阳以东的首阳山上。他指出大墓容易被盗,所以将墓葬修建得简单朴素才是子女们对亡者的孝道,因此下令将墓葬建于荒地,不立墓碑、雕塑或其他纪念性建筑。后人将对其一无所知。他还命令毁掉高陵的寝殿及其他建筑,以前在墓地举行的祭奠以后都在魏国的宗庙中进行。东汉皇帝的宗庙在洛阳和每座帝陵附近都有——偶尔也会去长安拜谒西汉皇陵。然而,曹丕将自己的墓地选择在了与父亲曹操高陵距离很远的地方,也就意味着王朝的主要祭祀将只在宗庙中进行。

这是一项对丧葬礼仪的本质上的改革,也强化了曹操之前对厚葬的非议。汉代对丧葬的官方态度是提倡薄葬的,一些学者也试图身体力行,但世家大族并不遵守规定,我们可以看到2世纪后半叶出现了很多奢侈的私人墓葬——比如在沛国谯县的曹氏家族墓群——标志着个人成就或公共影响的墓碑和祠堂广泛流行。然而,曹操在205年颁布的禁令禁止了这种奢侈之风,在陵墓或是墓碑上都是如此。他的政策被视为是对有权力的家族和个人的控制,但同时也减少了多年战乱的社会的资源浪费;我们也同意当时人们对导致帝国崩溃及内战的无节制消费,是存在着很强烈的道德谴责和厌恶的。此外,那时的不少军阀都有过盗窃墓葬以酬军的行为,因此曹操试图避免这种侮辱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一新政被曹丕强化并扩大,维持到了魏国灭亡,建立晋朝的武帝司马炎也在287年重申了薄葬之令。其后几世,墓碑又开始逐渐恢复使用,但墓葬和祠堂要恢复到之前的奢侈豪华则需要很长时间,而是否有朝代能赶上东汉时墓葬的辉煌还是值得讨论的问题。曹操的继承者们可能会因建造地上的宫殿和花园而受到批评,但在地下陵墓方面却未受指摘,而历经两千年,曹操的最后安息之地也正像他所期望的那样,仍是一个秘密。

虽然我们知道曹操墓葬的大致方位,但仍未能确认究竟哪一座墓葬是曹操的,许多人相信漳河的改道已把其覆盖或冲毁。然而2006年,在邺城遗址西部15公里左右的安阳市西高穴村附近,工人在烧砖取土时发现了一座墓葬。这一发现并未被立即上报,其中的许多随葬品被拿走了,但2008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这一墓葬的墓主现在被判定为曹操。有人非议这一结论,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些专家参与到工作中,他们在2009年12月初步认可了这个结论,在2010年1月的一次会议上,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人员进一步对此表示了确定。

在本文写作之时,即2010年6月,考古发掘仍在进行之中,正式的发掘报告也并未出版。因此,我获得的信息主要来自新闻、杂志以及电视报道,其中很多来自网络。文字和图片报道中显示,墓葬有前后双室,通过拱门与4个耳室相连。墓葬面积约750平方米,距地表深15米,有一条长35米、宽不足10米的斜坡墓道。墓底铺石,墙上没有壁画,但墓门最初是用雕刻良好的画像石封门的。

一些随葬品是从墓葬中出土的,而其他的似乎是在盗墓者盗掘并贩卖了之后追回的。因此,有些随葬品的出土位置无法确定。除了金、银、陶、玉的装饰品外,还有一些石质小牌,上面铭刻了随葬品的名单。王教授指出,将这座墓葬的墓主确定为曹操,是以墓葬形制、大小、等级、墓主年龄和出土文物等等为基础的,特别是一些有铭刻的器物;其中最重要的是8块记录了武器名称的石牌,上书有“魏武王常用”字样。

在墓中出土了3具头骨,其中的一具男性头骨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的年龄吻合。而虽然曹操之子曹植的墓葬已被发掘,其中出土了一些人骨,但其发现时间较早,保存情况也不好,所以对两墓所出人骨进行DNA分析的可行性不高。另两具头骨都是女性的,其一五十多岁,另一二十多岁:讨论他们的身份没有多大意义:她们可能是曹操的嫔妃、女儿或侍从。据记载,曹操的遗孀卞夫人与他葬在一处,但她于230年去世,年已七十,而将妻子与丈夫埋在距离相近的两个墓中的做法也很常见。汉代也有将受宠之人及其他与君主有联系的人陪葬于皇陵附近的规定,我们知道曹操的爱子曹冲就葬在高陵;这里很可能还有一些其他陪葬墓。据报道,在该墓附近至少还有一座墓葬,而目前为止,据说是曹操创制的七十二疑冢的迹象还没有被发现。发掘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