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润铭

编辑:老干妈

不可否认,近年传统文化很“火”。

与之衍生的“非遗”“国风”“古风”“国潮”等内容频繁的通过各种介质包装映入大众眼帘,从小众追捧到趋之若鹜,从娱乐节目到产品包装,似乎你说不出点文化典故就显得自身缺了点深度,似乎产品不跨界点图案纹样就显得品牌少了份内涵。

热门综艺《国家宝藏》一二季的豆瓣评分,在8.8万人的共同认可下打出9.0分和9.2分;超高的评分,表达各路粉丝对该档精品节目360°无死角的喜爱。

爆款剧集《延禧攻略》,带火的不只是大猪蹄子,还带火了非遗绒花。火到订单已排到202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自百工巧匠小编-木鱼花的亲测截图

还有多首以“红*愿”“*丝戏”“锦鲤*”“是*动”命名的古风神曲在不同APP里传唱分享。更不提唐妆汉服圈的热闹景象。

故宫博物院,在单院长(单霁翔)殚精竭虑运营8年之后,于今年开始实施每天限流8万人参观的措施,电商平台上故宫文创年入15亿元,就连他的退休消息也上了热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五一假期时的故宫博物院随拍(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抖音,在4月也发布了自己的“抖音非遗合伙人计划”,以非遗视频播放超千亿次的数据力证了“抖音已经成为最大非遗传播平台”的市场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非遗短视频播放超千亿次的抖音数据。来源:抖音

还有那些频频打出“**×故宫”“**×非遗”“联名”“授权”“衍生”广告字样,攫取“文化IP红利”的品牌商,以及恨不得把文化icon贴满全身的产品包装……(P.S:恐有广告植入嫌疑,就不放图了)

罗列这些想表达什么?

并不想揶揄那些制作精良、创作用心、承载传统文化传播使命的文化娱乐内容,如果没有它们的播出,也许再过N多年也无法唤起大众心中对忘却的传统文化的追捧。

也不想贬低那些主动“联名”“授权”“衍生”文化IP的品牌商们,毕竟没有产品、渠道、广告等介质的加持。我们无法把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通过创新表达拉到与用户近在咫尺的距离。

更不想抨击那些制造文化概念、打造文化网红、培育文化粉丝的平台和机构。潮流的诞生总是需要依靠头部价值的引领,才能带动大众文化的流行。

一个民族、一个文化集体,当它获得自信之后,为了确认自身,首先是回头寻找自己的传统。但这只是其中一个动作,如果它不再回一次头而朝向未来,这个文化集体是没有希望的,这个事是确定无疑的。”

这是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著名雕塑家隋建国先生在接受《新周刊》对于“如何看待今天古风为何又重新流行”的问题上,他的回答。这也是我们想探寻传统文化热潮兴起背后内因的兴趣之一。

热潮之下,我们能感受到大众对追求审美的刚需和动力,也能感受到热潮之下大众对追求审美的盲目与趋同:当拥抱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政治正确,我们在推波助澜之余,是否还应该看到聚光灯下的暗处?

传统文化很“火”的同时,另一种冷静的思辨与声音却透出“凉意”。

4月,《新周刊》刊出以“低美感社会”为主题的系列文章。从中盘点了“当今中国审美十大病”——丑形象、土味家居、奇葩建筑、非人街道、塑料设计、网红脸、伪古风、广告有毒、抖式快感、文化雾霾。激起短暂波澜,“审美匮乏症”“美盲”的说法得以被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周刊2019年4月封面。 来源:新周刊

同是传统文化节目,同在爱奇艺平台,《国家宝藏》第二季整季播放指数为23161,豆瓣上17481人为其打9.2分。;而自制综艺《讲究》第三季整季播放指数为932;豆瓣上536人为其打8.5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热门综艺《国家宝藏》与自制综艺《讲究》的豆瓣评分对比

同为短视频,在抖音非遗匠人被火爆围观之余,新浪微博VLOG上,网名为@ 史里芬Schlieffen的游记播客通过发布话题为#史里芬schlieffen的魔幻之旅#的系列视频,向大家展示了我国广袤土地上那些魔幻的旅游设施与奇葩建筑,成为百万级大V。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播客史里芬因短视频曝光魔幻旅游设施与奇葩建筑而爆红 来源:@史里芬Schlieffen 新浪微博

同为古风歌曲的《肝肠寸未断》,在其“传承古韵”的口碑得以“出圈”后,换来的是大众对歌词中“霸王收起剑,别姬也已走远”无知引用的吐槽,以及此类伪古风歌曲“为赋新词强说愁式创作”的批判。

还是在4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让所有高校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同时,各高校要把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鼓励高校间可开展学生跨校选修公共艺术课程和学分互认。每位学生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方能毕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来源:教育部网站

罗列这些又想传递什么?

这些颇带“凉意”的信息和火热的“爆款文化综艺”“非遗热潮”同在一个空间共存。相对低调,稍纵即逝,却又如同冰山之下,暗流攒动,难以撼动。它是传统文化热潮背后的冰冷,也是我们希望去探寻和关照的聚光灯下的暗处。

吴冠中先生曾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识字的非文盲倒往往有不少不分美丑的美盲”。

我们不排除先生所说的“美盲”中有部分对审美无意识无需求的人存在。但是“知美,而不知其所以美”的人群也许比他们更严重。相对于“审美无意识”,缺乏“审美思考”“审美辨识”的人,通常都有追求美的需求和动机,却又在选择审美、了解审美、学习审美、创造审美上充满懈怠、跟风从众、不求甚解。

在碎片化信息高度膨胀的现在,“审美辨识”远比“跟随潮流”付出的成本更高。“信息投喂”与“兴趣算法”极大的促进了潮流的快速更迭。同时也为每一个“知美,而不知其所以美”的人打造了温暖舒适的“审美茧房”。大众审美的流变正在从自主选择,多元共存走向人机合谋,统一裹挟的局面。

“审美烂,到底是怪掌握审美话语权的人烂,还是怪被动审美的人烂?”

这段出现在《低美感社会》题记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审美流变的因素肯定不会只从“二元论”角度得出。更多的客观因素可以从审美过程中寻找和发现。有掌握审美话语权的人,有被动审美的人,必然还有创造美的人和物件。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积累和审美更迭,在没有多信息媒介的前提下。审美的传递多是靠匠人口碑和产品&作品本身得以传递与传承。为此,我们对“非遗匠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数据调查、整理、对比分析。试图通过创造美的载体去探寻影响“低美感社会审美流变”的更多因素。

从2006年5月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认并公布开始,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定了“国家+省+市+县”4级保护体系。

13年间,分5批次,收录10类,1372个项目,3154个子项目,共收录国家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下简称:国非)3068人信息在国非官网上公示。

我们从中选择了以产品&作品实物为传统文化和美学传播载体的“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两大类别,24个项目类型,600个传承项目,896位国非匠人进行数据整理和搜集。数据反映出来的现状并不似“非遗”“传统文化”那般火,相反极其的“冷·静”

(P.S:以下部分数据截图仅做本文参考使用,完整数据将在本系列文章全部更新后公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96位国非级传承人中,有公开生卒记录的723名传承人平均年龄已经达到68.4岁(含已故传承人),集体步入古稀之年。

其中能找到明确离世消息的有59位,而在网络上完全没有相关生卒信息的达到173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从年龄代际对比看,可以明显看到上世纪40 -50年代的传承人依旧保持较高数量,但从60年代后开始出现断崖式跌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两大非遗种类(传统美术、传统技艺)80后传承人数也仅为3人。

虽说青黄不接的问题都在“意料之中”,但数据的冷静反馈依然惊心动魄。如果你觉得冰冷的数据并不能完全说明非遗匠人的生存现状与生活好坏。那我们从另一侧写去感受真实世界中非遗匠人的境遇。

“我个人认为想要传承好,首先得让传承人生存得足够好。”

这句话来自于泸州油纸伞传承人,也是活跃在抖音上的非遗匠人余万伦。关于他如何通过抖音让油纸伞走红的故事这里不再赘述。相反,他“人前显贵”之前的生活境遇恰恰匠人们普遍的共同状态。

这也许是他说“生存得足够好”而非“生活得足够好”的用意,一字之差,期望距离之大。

根新闻报道,余万伦与2006年起,跟着自己的舅舅,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毕六福学习泸州油纸伞制作技艺。约2010年前后(根据多则新闻报道线索对照推测),他与妻子来到杭州,夫妻俩靠做伞每个月顶多能赚2000块,辛辛苦苦一年也才攒到一万多元。这距离他2018年11月开设@油纸伞大师的抖音号,还差8年。

8年的时间,耐住寂寞苦苦坚守自己的手艺,换取微薄报酬得以生存,这在手艺匠人圈里再平常不过。8年后,他因短视频风口红利而火,在抖音和他的合作海报上,余万伦依然专注而带有敬畏的在制作产品,而悬在他头上的文案道出了匠人世界的冰冷。

“风行亚洲400余年,老祖宗传下的技艺,却只有不到10个人还记得”。

这也许就是他希望“传承人生存得足够好”的原因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抖音非遗合伙人计划海报 来源:抖音

无独有偶,同样跌宕的经历也发生在余万伦的师傅——中国非遗油纸伞传承人、分水油纸伞厂毕六福的身上。

根据毕六福先生的采访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鼎盛时期,伞厂员工有六七百人,年产20万把左右;到了上世纪90年代,全镇一年才能卖出1万把左右。祖祖辈辈都做油纸伞的毕六福,甚至被派到湖北学习制作钢骨布伞。

而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2009年毕六福的儿子毕元绅返乡时依然存在,据毕元绅的回忆,2009年回家乡的时候,油纸伞一年才卖出不到1万把,现在一年销售已经达到10万把。

半个多世纪的时光,油纸伞从辉煌到凋零再到复苏,里面至少有着两代人的见证。

我们通过两个指数工具查询了两位同类传承人在互联网上的信息存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 为微信指数 右 百度指数

微信指数中,“余万伦”舆情波动之余,“毕六福”总有提及,并在近期有所上升。

百度指数中,“毕六福”搜索频率持续稳定,但并未收录“余万伦”这一关键词。

像这类在某一平台曝光火爆,在其他平台曝光遇冷的现象,在我们的匠人数据调查中比比皆是。不光跨平台曝光与关注量不均等,同一平台下也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 余万伦抖音主页 右 毕六福抖音主页

抖音平台中,缺少宣传助推的毕六福抖音内容播放量明显低于余万伦。但即便是余万伦的抖音内容,在他84条短视频作品中,点赞破万的也不到30%。

这样的对比,并不是要拿两名匠人一较高下,也不是要点评两类指数工具的优劣。而是希望通过这些数据,更细致地看到大众关注匠人、关照传统文化技艺的特点。

在目前信息高度碎片化的当下,匠人和传统文化信息的广度化覆盖比信息的高度化垂直更为迫切。我们的轻阅读浅意识的分享和点赞必然会带来传播影响,但对于他们而言,互联网上多平台的信息记录和留存同样重要。要知道,已经成为抖音红人的油纸伞大师余万伦,到本文截稿前,连正经的百度百科都没有。

而在我们搜集整理的896位国非传承人数据中,

61位传承人的网络信息(百度网页+百度资讯+新浪微博+微信公号)留存总量<100。

107位传承人与传承项目完全没有电商(淘宝相关产品店铺)信息;(该数据不含25位传统建筑营造工艺传承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7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代表性项目与传承人缺少电商相关店铺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与项目类型的网络信息量比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与项目类型的网络信息量比对更心痛的是,对于这些默默守艺的匠人,也许在他们为数不多的互联网资讯中,你首先看到的他们的离世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非(传统美术)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老河口木版年画传承人陈义文先生的资讯结果

热潮兴起自当支持,冰山之下也需关照。

当用户匠人数据勾勒出他们的“冷·静”世界,当“低美感社会”的话题逐步冷却,作为创造美、传承美的重要载体——匠人及其技艺,却始终冰冷而安静散落在网络,鲜少被人提及。

大众审美的剧烈流变必然出现冰火共存的现象,低美感社会的成因也远不止是“掌握审美话语权的人”和“被动审美人”造就的。流变之中,除了匠人的失语,还有匠人社会地位与传承的演变、原料技艺的流失、标准与规制消亡、产能与销量的悖论等诸多因素构成。

冰丨火 之后,我们将结合数据与史料,以代表传统美学的“非遗美术“非遗技艺”为切入点。去探寻匠人世界的枯与荣,断与续,旱与涝。

(未完待续)

——————————————————————————————————————

【下期预告】

“死亡不是真的逝去,遗忘才是永恒的消亡”——很多匠人在数字世界里并不存在!

“留一手”的师傅和“学艺未满”的徒弟

“不同的压力,相同的境遇”——看御用匠人和民间匠人的生存压力

【参考资料】

《新周刊》总第536期《隋建国:中国人亟需恶补美育课》

扬州日报:《延禧攻略》带火了绒花 扬州90后绒花网店生意红火

成都商报:IT男为父卖伞新玩法 四川小镇油纸伞年销10万把远飘海外

娱乐资本论:在抖音火爆,在抖音赚钱:非遗MCN生态正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