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对于教育的关注点除了放在学生的成绩以外还包括老师和家长的负责任态度情况。

而近日一项针对于中小学学生在校期间是否遭受过老师的“隐形暴力”

这里的“隐形暴力”不包括老师的体罚,仅包含老师的语言暴力,如类似谩骂,嘲笑,讽刺,对于学生的孤立,态度冷漠等冷暴力。而在这项调查最后的结果则让人不得不反思:

其中初中学生中占比最高,有大约25%的学生则表示遭到过老师的“隐性”暴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小学学生被“隐形暴力”占比及人数(万)

其中遭到隐性暴力的学生表示最接受不了的,就是老师对于学生本身的嘲笑讽刺,相比这样的话不少同学都不陌生,例如:“你要是能考上大学,那全班就没有考不上的了。”“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怎么其他同学都会呢?”“你脑袋里装的是浆糊么?”之类讽刺性的话语。

这样讽刺侮辱性的话语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改变其自身的问题,还可能因为老师不顾其自尊的话语激化矛盾,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于整个学科的厌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其中另一组数据也引起了笔者的关注,那就是在隐性暴力当中,最低的并不是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是学生最好的一拨人,反而是学习成绩在班级里最差的一拨人,那么具体这波人数中被老师隐性暴力的人数最少,是老师压根就已经放弃这部分学生了么?这也是值得我们需要反思和探讨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这组数据当中,当被问及:老师回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不文明行为时。其中多数同学的投票都是学生犯错时。其中不可忽视的是依然存在小部分教师经常对学生采用言语性打击的方式教育学生。

而在教育当中,老师的教育方式最不可取的便是采用这种“隐性暴力”,虽然看起来没有体罚这样的严重,但事实上这样的教育方式会在学生的心理产生阴影,积怨,不满等情绪,对于老师本能的害怕,方案,进而发展成为对于本学科的厌恶,不想学等等,特别是这些年轻的学生的心理还没有发育健全,很容易让他们产生错误的认知,同时这种认知也很难修正。

并且之所以称为“隐性暴力”,也是因为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伤害是更为隐性的,难以发觉的!却更为严重的,因此就更加需要教师规避这样的言语方式,才能让学生成长在一个健康又有活力的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