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已至,好友至亲相聚,杯中之物自然不可或缺。
时至今日,“喝酒伤身”渐成科学界的定论,积过去数十年的数据,每人每周摄入酒精量不宜超过100克,即4两白酒或一瓶(750ml)葡萄酒或5瓶(375ml)啤酒。过量饮酒增加中风、心脏衰竭和死亡的风险。
饮酒和健康
酒精在血液里逹到0.2%,身体即进入醉酒状态;达到0.6%即是死亡的剂量。 以人体含5升血液计,30克酒精(即1L啤酒所含的酒精)即达0.6%浓度。
当然,如下所述,第一,你喝下去的酒不立刻直接进入血液;第二且血液有分解酒精的功能,故1L啤酒远不足致人于死地。
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分解)经过两个步骤:
第一步:酒精(乙醇)进入血液后经乙醇脱氢酶转化为乙醛。乙醛是第一类强致癌物质,可引起肝癌和其他癌症;
第二步:乙醛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酸。乙酸即醋酸,对人体就无害了。乙醇脱氢酶活力低者,表现为一杯倒,因其第一步代谢便过不了关。乙醇作用于中枢神经,使人神智失态。如乙醛脱氢酶活力低,那么第二步代谢受阻,产生的乙醛使血管扩张,面红耳赤。但如某人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活力均高,则酒精进入体内可快速代谢成乙酸。此过程中大量产热。因此喝酒时冒汗者,酒量不可小觑。
一半左右的东亚人乙醛脱氢酶有变异,酶活力下降,体内乙醛不易分解成乙酸。这也是东亚人肝癌的发病率较白人高二倍的主要原因。因此酒量端赖于基因有科学根据,但也不尽然。
最新科研和实践表明: 酒精代谢快慢的另一主要因素是体内辅酶I(NAD+) 的多少。NAD+是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氧酶的辅助因子亦称辅酶。缺乏NAD+,这两个脱氢酶则无法降解酒精。
科学地喝酒
有些朋友一定会对上述酒量由基因和NMN而定的说法不以为然,认为酒量可通过实战提升。其实这与基因和NMN决定酒量之说并无冲突,因为人为地采取下列措施迟缓酒精加入血液和加速酒精代谢确实可以提高酒量。
(1) 空腹时喝酒,酒精迅速进入血液,很容易醉。如在喝酒前,填饱肚子,则可保持头脑清醒。同理,酒宜细品,忌大口、大杯的干杯。
(2) 喝酒时和喝酒前后不宜立即进茶。茶加重心脏负担且茶碱利尿,也促使乙醛进入肾脏。
(3) 喝酒时抽烟,迭加两者的危害。烟中的致癌成份加重肝脏负担;严重时可诱发心肌梗塞。
(4) 酒量也与心情有关。相传东方朔对汉武帝刘彻说 “臣喝酒一斗也醉,一石也醉”,此话颇有科学依据。二三知友,心无杂念,代谢正常,呼吸顺畅,酒精自然容易变成醋。
(5) 另外,服用下列几类药品者切忌喝酒。
顺便说说,民间 “混酒易醉”的说法也不无智慧。究其原因,一是喝不同的酒,尤其是低度酒,如啤酒、黄酒,容易丧失警觉,浑然间多进了三、五杯。二是如喝酒的秩序不对,先喝烈酒,再进啤酒或香槟,后二者所带的二氧化碳可将胃中的酒精冲入血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