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白桃芒果酱

编辑:老干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见以上这些文字,

大家恐怕会一脸懵逼,

感觉每个字都似曾相识……但实际上一个都不认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加令人感到挫败的是——

就算是你已经知道了它们的读音也并没有什么卵用

因为,就连万能的输入法都打不出来这些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这既不怪自己没文化,也不能怨程序员大大没见识

毕竟这一切都是有原因滴

古代汉字都是一字一意,

图中出现的每一个字都代表了中国古代(尤其是夏商周时期)的一件饮食器!

通俗点说,这些都古人吃饭时要用到的家伙事儿,

它们长这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距今三千多年的周朝崇尚礼制,

不同等级的人,衣食住行都有规定

因为尊卑有别,

贵族、官员、嫔妃等参加宴会时都要按照身份等级

分桌而坐,分餐而食。

甚至到大清朝,正式场合下也会这样排排坐,分肉肉

这样的制度,被叫做“分餐制”。

场面类似于这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宫剧里的宴会场景 图源:《延禧攻略》视频截图

因此当时贵族餐桌上才出现了这么多形态各异的饮食器具!

秦汉时期,餐具的类型与器型继续发展,

形成了以鼎、缶、盆、壶、缾、锺、尊、盘、盒等为主。

鼎变成了盛肉食羹汤的容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碗的前身盌(wǎn)出现,用来盛饭或羹类食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周礼制度被打破,合餐制和分餐制并行。

古人吃饭用的饮食器具种类和数量也大大减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人们对“方便”的不懈追求,

最终“碗、筷、盘”战胜一众餐具,

成为了现代餐桌上的核心三件套。

不论是菜肴、面食、米饭还是火锅,一副碗筷全都搞定。

也因此出现了“一副碗筷吃天下”的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碗筷的出现极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而伴随着餐具的简化,

那些曾经“霸占”了上流社会餐桌的青铜饮食器具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这让原本用来指代这些器具的文字变得不再常用,

成为了“死文字”,至今已经鲜有人识。

与这些青铜饮食器具一同消失的,

不仅仅是这些文字,还有它们身上的美学特征。

和现代人相比,

我们祖先们非常注重餐具上图案纹样的“象征意义”。

上古时代,原始氏族盛行动物崇拜,自夏朝开始出现了“动物纹”。

饮食器具的装饰纹样从马、牛、羊、鸡、犬、豕这类家畜,

到象、鹿、犀、虎、兔这些野生动物应有尽有。

像这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为蛇纹,下图为象纹 图源:网络公开图片

青铜器具上常用的还有代表原始民族对未知自然敬畏和美好希望的凤鸟纹、

龙纹、兽面纹、兽体变形纹样

像这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上至下依次是凤鸟纹、夔龙纹、兽面纹 图源:网络公开图片

记录贵族生活状态的人物画像类纹样也被广泛应用在青铜器具上。

像这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禾人面纹方鼎 图源:湖南省博物馆馆藏

当然,在青铜餐具中应用上最为广泛的,

当属兽面纹中的“饕餮纹”和火纹。

Emmmmm,为啥要加“饕餮”?嘿嘿,你懂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图铸青铜饕餮纹鬲鼎 图源:网络公开图片;右图商代兽面涡纹斝 图源:上海博物馆馆藏

到了战国中期以后青铜器文化逐渐衰落,

青铜器一反华(fu)丽(kua)的作风,

走向朴素的基本款设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铜弦纹壶 图源:恭王府馆藏

几何纹成为了主要装饰纹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铜器上的云雷纹 图源:百度百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周云雷纹青铜鼎 图源:网络公开图片

而后髹漆餐具、陶瓷餐具开始兴起和发展,

最终,轻薄、方便的瓷器餐具占据了统治地位,

花卉植物类纹样替代了青铜器动物神兽纹样。

那些曾经代表祖先对未知领域敬畏和崇拜之情的图腾纹样,

以及礼治社会下王权地位象征的神秘符号也就这样也彻底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