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网络迷踪》可以算是桌面电影发展到今天所取得的最大成功。导演Aneesh Chaganty凭借此片不仅收获了国外最著名独立电影节圣丹斯的奖项还是当年美国评论协会评出的十佳独立电影之一。

《网络迷踪》之所以能够最终扛起桌面电影这杆旗,自然是因为它是桌面电影自02年以来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不论是电影的主题和故事内容或者是电影的叙事节奏和剪接方式都让这部电影比以往任何一部桌面电影收获到更多人的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故事从电脑桌面出现的那一刻开始,主人公David为女儿玛格创建电脑账号。然后是一段流畅的桌面蒙太奇,简单而清晰地表现了一家人的关系,母亲得病和去世,女儿长大成人,以及为后面埋下伏笔的钢琴课。

事实上用蒙太奇拼接情节快速为主线故事铺垫并不是《网络迷踪》的首创。最近一次出现在大银幕上的该类尝试应该是娄烨的新片《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网络迷踪》里的这段也许应该借鉴了2009的《飞屋环游记》的思路结构.

这充分说明《网络迷踪》已经跳脱出了一般桌面电影的窠臼:即必须遵守严格的时间线。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看看《解除好友:暗网》的开场部分:男主角捡到了一台电脑,然后在新电脑上和聋哑女友聊天展示新做的手语视频翻译软件。第二个部分是男主角发现电脑内存过大,在固定的群聊房间里聊天的同时发现了新电脑里的隐藏文件。在这部依然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桌面电影里,整部电影严格遵守时间线,不会有跳跃时间线的剪辑。通过画面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男主角一步一步地走近新电脑的秘密,从而不仅毁掉了自己也毁掉了身边的所有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这才是桌面电影最典型的拍摄方式。因为桌面电影其实发源于found footage这种电影手法。我们来看一下来自维基百科的英文释义:a film subgenre in which all or a substantial part of the work is presented as if it were discovered film or video recordings. The events on screen are typically seen through the camera of one or more of the characters involved, often accompanied by their real-time, off-camera commentary.

简而言之,就是电影本身假装成无意中捡到或发现的一段录像或者视频。就好像我们刚才看到的《解除好友》一样,我们似乎是黑进男主角电脑的黑客,窥视着男主角在电脑上的一切操作,然而这一切却是一本写好的故事拍出来的。footage 一词的意思是一组(电影,电视)镜头。found footage也可以理解成是伪纪录片pseudo-documentaries。比如曾经非常著名的恐怖惊悚片《女巫布莱尔》。这种电影形式或者电影技术最早就是用于恐怖惊悚类型,以增加电影本身的神秘感和真实性。这也影响了桌面电影关注的题材,到了今天为止,仍然以悬疑惊悚为主。题材的限制和拍摄方式的局限让桌面电影发展到今天还无法成为非常主流的一种电影类型。但《网络迷踪》却似乎有种要把桌面电影带入主流市场的劲头。

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电影开场不久导演会想到用蒙太奇的手法跳出该类型固守的时间线,选择用更为多数观众所认可的方式为主线做下铺垫。毕竟老老实实地按着时间线的话,《网络迷踪》可能就会成为一部二十季的美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因此,有很多电影评论家认为,《网络迷踪》已经不是纯粹的桌面电影,而是利用桌面电影的技术去拍了一部悬疑类型的商业片。整部电影的拍摄时间只有一周时间,但是后期剪接却花了几个月时间。所有的屏幕,包括手机屏幕、监控录像和网上新闻视频,都参与了进来。时间线不再按部就班,屏幕镜头也有了更多切换,你很难说,这真是一部原汁原味的桌面电影。

但是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桌面电影加悬疑元素还是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外国评论家们把这称之为是《网络迷踪》的gimmick(噱头).

悬疑的元素是支撑整部电影的最有利武器。在观众对多个视频窗口或者看着文字被输入对话框又删除等一系列在线操作有些疲倦之后,是悬疑将他们的注意力依旧拴牢在电影里。我们不断猜测到底女儿去了哪里,是否已经死去,不断思考谁会是最后的真凶,还是另有隐情。这也是这部电影所能达到的最大创新,制造伏笔、给予线索的方式从视角限制性的叙事或者是某处被忽略的实物或者是人物的对话中的言下之意等一系列侦探小说的套路里稍微解放了一些,变成了观众从父亲的电脑桌面上寻找线索,从而恍然大悟。当然,由于高速的桌面、摄像头、视频通话的来回切换,想在第一遍就发现隐藏的关键线索无疑痴人说梦。依靠桌面电影的架构终于还是保住了悬疑的根本。

桌面电影的新奇,悬疑的吸引力还不足以让《网络迷踪》大红大紫。一部电影的主题也非常重要。在父亲寻女的温情故事背后,导演自然也夹带了不少私货。首先,现代文明下人们的一切隐私和生活轨迹都有可能在网络上留存。你的个人信息,邮箱地址、社交媒体以及浏览记录都可以是另一种记忆数据库。所以父亲开始了一系列的搜索行为。推特、脸书、图享以及之后还会出现的汤不热和国外的直播平台,还有一直在线的谷歌和iOS的facetime。生活在网络时代的我们,即使有天真的消失在世界上,我们在网络上的痕迹也不会消失,这可能比留下一本相册或者日记本更可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到了故事的后半段,当父亲发现了女儿的真正行踪,另一个导演想要涉及的社会话题又渐渐呈现出来。

离家出走变成潜在的绑架撕票。父亲和女儿都上了头条。人们猎奇的心思起来了。无谓的猜忌和伪善的同情让父亲觉得愤怒,终于在有人污蔑自己女儿的时候挥出了拳头。网络暴力从来都不会只针对某类人。只要你站在流量的中心,你就有可能成为众矢之的。

其实加入这样的社会性议题对电影本身是很加分的。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桌面电影并不适合深度讨论这样错综复杂的社会议题,只能蜻蜓点水般地将它们融进故事情节的发展里而不是真正成为电影的拍摄目的,观众们也会在一声叹息之后迅速被再次推进解谜的激动中。

事实上,我们可以这样来总结《网络迷踪》,一切我们认为很不错的尝试,包括脱离桌面电影拍摄的限制,包括对社会性话题的探索,乃至人物本身性格和行为模式都完全服务于情节。导演最终想达到的或能够达到的,就是完成一部成熟的受人欢迎的商业作品。观众们看完之后会发出还不错的评价。

电影本身所带来的思考,其实还不如《解除好友:暗网》,虽然后者的阴谋论和对人性恶的极度观察也成为另一种噱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理论上来说,如果《网络迷踪》可以带着观众走向对于窥探的思考,可能这部电影会更有意义。但基于温情式的商业操作,窥探本身的负面性反而摇身一变,成为寻找女儿的关键,一定程度上洗白了窥视隐私的不道德性。

观看电影的观众通过大银幕窥探父亲的生活;父亲通过各种社会媒体和搜索引擎窥探女儿的生活。窥探一个父亲寻找失踪的女儿比起窥探《解除好友》里一系列的杀人游戏也许会给观众一种错觉:彷佛使得窥探本身带有了正义感。但这种错觉只能是错觉。

相比之下,1998年,导演彼得 威尔反而是走得更远的人。他把一次最“残忍”的真人秀搬上了银幕,这就是让金 凯瑞声名更盛的其中一部力作《楚门的世界》。我们很难想象,真人秀只是近几年才在中国流行起来的综艺形式,却已经在二十年有过对其深刻的思索。当然《楚门的世界》是戏剧化、是极端的,却又非常贴近对人类的观察:我们是天生热爱窥视的动物,我们对他人的隐私和但凡我们不知道的秘密都有强大的好奇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21世纪,窥视变得更加容易也有可能更加危险。摄像头密集的现代城市本质上是人类不再信任彼此而对高科技技术的过度使用。现实的魔幻永远可以为电影人们提供绝佳的素材。于是一系列的桌面电影诞生了,这些电影在满足观众窥探欲的诉求的同时却也应该嘲讽观众的窥探诉求。

但是,《网络迷踪》不太可能完成这样的任务,它只能为桌面电影带来一次虚假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