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汽车加水就能跑上千公里?两人曾靠“水变油”行骗被判刑

近日,河南《南阳日报》头版刊发的一则消息——《水氢发动机在南阳下线,市委书记点赞!》引发网友热议,不少网友认为这与多年前轰动全国的“水变油”骗局相似。红星新闻记者梳理以往媒体报道发现,曾有2人因编造“水变油”行骗被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曾经位列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35位的陈金义也疑因“水变油”项目被拖垮。

据媒体报道,青年汽车集团制造出的所谓“水氢发动机”一直备受质疑。青年汽车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庞青年曾称,“青年水氢燃料车”在不加油不充电只加水的状态下,续航里程超过500公里,轿车续航里程可达1000公里。《中国经营报》曾发文称庞青年涉嫌诈骗,以造车为杠杆换煤炭。

一些网友看到《南阳日报》关于此事件的报道后感叹“这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化学白学了”。不少网友和媒体认为这与多年前轰动全国的“水变油”骗局相似,实际上,“水变油”是初中生化学课常见的考题,意在考察学生对元素守恒定律的理解。

有人因靠“水变油”行骗被判刑

据《解放日报》报道,1984年3月,哈尔滨公交司机王洪成宣布发明“水变油”,在四分之三的水中加进四分之一的汽油,再加入少量由王洪成配置的 “洪成基液”(也称 “水基燃料膨化剂”),就可以变成“水基燃料”,一点即燃,热值高于普通汽油和柴油,无污染,成本极低。这项“发明”经过王洪成的现场表演,受到一些大学教师“眼见为实”式的肯定,被全国几十家新闻媒体炒热。

“水变油”意味着氧原子变成碳原子,这在科研上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但是在那个时期里就有许多人相信,认为这是个大发明。

1993年1月28日,某张全国性大报以半版篇幅宣传“水变油”,标题说它是“中国第五大发明”。一时间,全国约有数百家企业拿出上亿元资金与王洪成搞共同开发,一些企业则从王洪成所办公司买了大量的膨化剂。

1993年4月,原物资部能源司干部严谷梁首先在报上发表文章 《应该用事实澄清 “水变油”真相了》提出质疑,接着一些报刊开始指出“水变油”是骗局。在1995年全国政协会议上,何祚庥、郭正谊等多位科技界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呼吁调查 “水变油”的投资及对经济建设的破坏后果。

另据媒体公开报道,后来,“水变油”技术被认为是骗局和伪科学,1998年王洪成因为利用“水变油”技术和其他一些犯罪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

据《齐鲁晚报》报道,一6旬男子虚构了“华尔街新能源环球基金投资公司”,打着用水代替汽油为汽车提供动力的幌子,骗了全国10余个省市50余名投资者380多万元。男子被抓后态度顽劣,拒不交代,民警经过5个月的调查,取得确凿证据。2013年10月16日,虽然主犯“零口供”,但一审仍被判刑13年。

富豪疑因“水变油”项目被拖垮

2000年,时任浙江金义集团董事长的陈金义,曾经位列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35位。

几年后,《现代金报》曾在一篇报道中称:“闭关修练”近4个月的陈金义昨天向本报独家发布最新动态,受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委托,杭州市经委刚刚在杭州主持召开了由浙江金伦晓霖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承担的省级新产品鉴定会,备受争议的“金义HS-W微乳化生物柴油”顺利通过鉴定。一直谣传不断的“水变油”终于尘埃落定。

后《第一财经日报》于2008年时报道称:杭州市中院在《杭州日报》上公布了一则敦促被执行人履行债务的公告,23个单位和个人“榜上有名”,其中浙江金义集团法定代表人陈金义,因共欠款4500余万元而位列其中,其欠款缘由是“其他合同纠纷”。该欠款的债权人为一家建设公司。杭州市中院此前还向本报记者证实,目前陈金义一共有5个案子在执行中,包括3家银行和1个个人及上述建设公司,总标的达到8000多万元。

《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中还称:陈金义的乳化油制造基地已完全停止运作,连厂房也被司法机关查封,面临清算。知情人士胡先生,此前曾向本报记者谨慎表示,陈金义的落魄很可能与他在“水变油”项目上的巨大投入有关。但是这种说法遭到陈金义曾经的合作伙伴、现福建省新世源石化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先伦的否定。

作者:陈卿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