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峦旖旎雪云飘,古道逶迤上九霄。

涧挂翠微泉沥沥,茗播海外马萧萧。

落霞缓缓缰绳拽,湖镜粼粼烟水摇。

生死擦肩茶饭事,文明之路汗滴浇。”

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可谓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闲暇时光,约上三五好友,小酌三盏两杯,总是一件惬意之事。偶有一晚,冲泡着刚从四川带回的峨眉毛峰,细嫩的茶叶在热水里激荡翻涌,直至水已通体呈现碧绿,思绪突然间飞回了在都江堰见到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分为川藏线滇藏线两路。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并尤以二战中后期为兴盛。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即藏区和川、滇边地地区将良马、毛皮等与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日用品进行交换,以促进各自地区的繁荣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就是这繁极一时的“茶马古道”,其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无数人默默隐忍的牺牲

唐宋时期,内地的茶叶主要通过青藏道运往藏区,“往昔以此道为正驿,盖开之最早,唐以来皆由此道。”

而茶马古道中最为知名的川藏线,正式形成于明朝,当时在雅州、碉门(今雅安和天全)设置茶马司,每年都有数百万斤茶叶输往康区转至鸟思藏,使茶道由康区一直延伸到西藏;而鸟思藏贡使的往来又促进茶道的畅通,进而促使其(川藏茶道)成为官道,取代之前青藏道的地位。清朝进一步加强了对康区和西藏的经营和管理,更使得川藏茶道进一步繁荣。在明清时期,一条由雅安至康定,康定至拉萨的茶道形成并一直延续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四川雅安至康定一线,地势崎岖,道路狭窄,又有二郎山这一重大天堑的横空阻绝,使得骡马难以通行。因此,由雅安至康定运输茶叶的地段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职业群体——背夫(当地又称“背二哥”)。

“采茶采茶再采茶,炉城一去远离家,姑嫂房中齐嗟叹,哥哥背茶未回家。”

四川地形复杂,人口主要集聚在四川盆地,易守难攻,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然而蜀道艰难,难于上青天,一路上这些背夫们可以说是以生命为赌注。

全长约四千七百华里,所过驿站五十有六,渡绳桥十五,渡铁桥十,越山七十八外,越海拔九千以上高山十一,越五千以上高山二十有七,全程非三个月的时间不能到达。”险之又险的地形和极端恶劣的气候都向这些背夫们伸出“魔爪”,所经之地仅听名字便相当瘆人——“禁门关”、“鬼招手”、“乱石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活的困窘硬生生地将这里的女人逼成了“女汉子”,农闲时节,女人们也出现在了“背夫”的行列,与男人们相比,她们的背上还多了一个“茶包”。甚至还有带着刚出生不久孩子的母亲,将孩子绑在胸前,身上背着十来个茶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背夫们的工钱是按包计算的,因此每一次,他们都尽可能多背一包,每个茶包重约为16斤,体壮的要背20包左右,中等体力的也在10包上下,相当于两头骡马的负重

行途暂歇,背上的重物却不放下,用木杖支撑着重物暂时停歇,每杖必置于硬石块上。长年累月,石头上有明显窝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望这段历史,不禁感慨唏嘘不已。如今这条茶马古道已经被重新修建,已不再是那么难走的道路。然而,这条将封闭的藏区与内地相连接,地位堪比“丝绸之路”的古道,背后蕴藏着多少汗水甚至鲜血,这个中滋味,在现今又有多少人能够知晓?

繁荣背后,生死一瞬。茶马古道为藏地与内地之间互通有无做出的巨大贡献着实令人赞叹,但川藏线险山恶水间背夫们刻下的生命印记,更为永久不能磨灭。他们,是真正令人钦佩、值得祭奠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