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古称雍州、凉州,简称“河西”,晋朝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大凉在此建都,宋朝时的党项人李元昊亦在此建国夏,史称西夏。历史只有上强盛的王朝才能控制河西走廊,能否控制河西走廊,是一个政权强盛与否重要标志之一。河西走廊的位置处于中原文化和西域以及北方游牧民族的中间,民风彪悍,盛产骏马,土地肥沃,控制住河西对于西域而言进可攻退可守 ,汉时设立四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戍兵屯田,是汉朝经略西北的军事重镇。

河西是甘肃西北部狭长堆积平原,位于祁连山以北,合黎山以南,乌鞘岭以西,甘肃新疆边界以东,长约10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二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长条堆积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富足之地,兵家极其重视的地方,因位于黄河以西,为两山夹峙,所以叫做河西走廊。河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其辉煌从西汉开始一直延续到民国。先秦时期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再到悠久的宗教融合,民族融合,尤其是佛教,西域高僧、大师云集,大小乘佛教通过河西传入洛阳。

秦朝初月氏人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武威与敦煌地区,实力强大,是匈奴的劲敌。西汉前元六年,草原枭雄冒顿单于大败月氏,后来老上单于杀其王据此地,随即占领河西走廊。 匈奴休屠王筑盖臧城。西汉元朔三年,武帝改雍州曰凉州,成为汉代十三州之一,领河西诸地,故姑臧有“雍凉之都”的美称。

元狩二年,一代雄主汉武帝刘彻派骠骑将军霍去病从陇右出击匈奴,因为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鏖战河西走廊,把匈奴打了出去,咽喉之道得以畅通,将整个河西纳入西汉版图。元封五年,分天下为十三州各委任刺史,凉州刺史是西汉最重要的几个刺史之一,权力很大。

河西走廊各国商旅纵横,经济发达盛极一时。河西走廊一度是距离长安最近的经济中心,最大的外贸易中心。为了促进西域与长安的交流,汉武帝招募了很多身份低微的人,利用政府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国经商。极大地推动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同时汉朝在收取关税方面取得了很大利润。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汉宣帝神爵二年,设立了西域都护府,直接归朝廷掌控,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开始进入繁荣的时代。就连当时可以和汉朝媲美的罗马帝国都十分喜欢喜欢中国的物品,特别是丝绸。

东汉将军班超在中亚地区重新建立了主导秩序。东汉末期以后,由于内患的不断增加,自汉哀帝以后的政府放弃了对西域的控制。直到唐代,河西走廊引起了皇帝的注意,为了重新打通这条商路,大唐借着击破突厥的时机,一举控制西域各国,并设立安西四镇作为大唐控制西域的机构,新修了唐玉门关,建立了稳定而有效的统治秩序。

外奴(贩卖人口)、艺人、歌舞伎到家畜、野兽,从皮毛植物、香料、颜料到金银珠宝矿石金属,从器具牙角到武器书籍乐器,几乎应有尽有。而外来工艺、宗教、风俗等的随着商人不断的从河西走廊汹涌而来。经过安史之乱后的大唐开始衰落,逐渐失去了河西之地,关中门户洞开,版图基本缩小到了秦朝时代的版图,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保持对河西走廊的控制,才能够掩护关中地区,使关中成为腹地。武力强盛时也很容易进入西域,建立实际有效的控制。

汉唐以来,成为“丝绸之路”一部分,是西北边防重地,是秦汉时与匈奴,隋唐时期与突厥吐蕃历来的必争之地。东汉的董卓、韩遂是西凉太守,后来赫赫有名的马氏家族(马援及其后裔)在西凉起家,大家耳熟能详的西凉马超就是出生在河西走廊的凉州,还有威震华夏的西凉铁骑,皆起家于此。

两宋没有控制以往丝路的河西走廊,更是丢失了西北的土地,无奈开始了海上丝绸之路,为其灭亡埋下伏笔。宋朝试图收复河西之地但始终不能全复河西,因为无法控制河西走廊,缺乏掩护导致收复回来得土地无法得到保障最后还是丢失了。在战略上无法形成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完整防御体系。成吉思汗不惜代价,攻灭了西夏,打通了河西走廊,收获巨大。将中国北方和西域连成一体,同时为后来的对宋战争形成包围态势,蒙古骑兵毫无顾忌一路纵马南下,宋朝君臣只能无奈逃避海上求和。

明朝从朱元璋始,不断修建明长城,全长6200公里,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而嘉峪关地势险要,扼守要冲,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关隘,重新控制了河西走廊,一直到明朝灭亡,明朝也只退缩到嘉峪关一带。。明朝始终控制着河西走廊,所以西藏并未成为威胁,对蒙古的封锁也始终是有效的。

康熙三十五年,清军与盘踞在西北的准尔丹激战。为了保障后勤运输和情报传送,清朝以嘉峪关为基地,在河西走廊修建了大量的军台、驿站和道路,同时修建大型水利灌溉设施,发展农业生产,节约成本又保障了军粮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