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昨天,团子和大家聊到了《玉门关》,想必各位对出现在歌曲中、儿时学过的王之涣《凉州词》足够熟悉。那么在本篇学习笔记开始之前,团子想和大家一起回顾诗中的一个词——羌笛。

汉唐之后,“笛”字就代表了这样一种吹奏型乐器,在很多诗文中我们称它“胡笛”,或者是“羌笛”,因为这种乐器起源于西域,并非是华夏族原有的乐器。

但在 1984 年左右,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相继出土 30 多支骨笛,七孔,可奏六声音阶,时间为距今 7800 - 9000 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贾湖骨笛图

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也明确告诉我们,公元前 7000 年,骨笛声响起时,“音乐”在人类生活中,已经有了稳固明确的地位。

它从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一路陪伴我们走到今日,不知道有没有朋友跟团子一样想探索这个问题——音乐的本质是?(反正肯定不是鸽 ,也不是真香)

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今天,团子想带你看看金老师的答案:音乐,到底是什么。

1

“不仅是名词也是动词”

音乐是名词么?或者说,音乐只是单纯的某一种乐器或乐曲么?

让我们重回《凉州词》的故事。

《凉州词》中,羌笛演奏的《折杨柳》是慷慨广阔的怨,是戍守者的悲壮与苍凉;

同样一曲《折杨柳》,李白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曲中所奏,是轻盈婉转的思,是旅居者的离愁与孤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还是这一曲《折杨柳》,郑谷的“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是依依惜别的愁,是告别时的黯然和寂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同一首曲,在不同的场景,由不同的人演奏,被不同的人听到,任何一个要素有变动,都会让音乐变得意义有所不同,所以音乐仅仅是名词么?团子认为不是的,让我们来看看金老师怎么说:

音乐作品必须加上人,才能产生情绪传递的作用。同样,声音对传播的场景也有要求,人在不同的场景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音乐应该是名词加上动词,因为它不仅包括了我们对于一首乐曲的认识,更包含了它发生的场景,聆听与演奏的人。

——金承志《音乐大历史》

2

“历久弥新又转瞬即逝”

让我们再回到《凉州词》中的那首曲子。

在许多诗句中被提到过多次的唐代名曲《折杨柳》,无论多么震慑人心,抑或平静淡泊,今天的我们都已经没有办法听到了。

曾经我们没有将其记录复刻的条件,无论多么优秀的音乐作品都只能任凭它们销声匿迹,但是现在可以了。现在记录,还来得及吗?

那么是否说明,现如今的音乐成为了永恒被记录在黑胶唱片、MP3、手机音乐客户端里的,永不会改变的波纹数据了呢?

前面提到,音乐如同一场化学反应,在这个化学式中,反应物缺一不可。

在昨天推送的最后,团子给大家留了一个互动话题:

不妨在评论区讲讲,有什么歌陪伴了你十年?

大家纷纷留下了自己的精彩评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感谢朋友们的热情互动

团子不禁产生疑问,一首《十年》,十年前初听,与现在再听,感受一样么?这又彰显了音乐什么样的特质呢?让我们来看看金老师给出的答案:

声音+场景+人的组合中,人的情绪变了,场景也变了,哪怕声音并没有变化,音乐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所以我们每一次听同样的作品,都是在听一首新作品,因为你的心境是不同的。哪怕是在听唱片。

好啦,不知道大家读完团子的这篇笔记,是否对音乐的本质有一点概念了呢!

想听更多精彩干货,记得锁定喜马拉雅 收听金承志的《音乐大历史》!从课程开始到现在,金老师已经从毕达哥拉斯一路讲到中世纪复调啦!

欢迎和团子争做课代表!

金承志《音乐大历史》本周课程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