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古代考生真容易吗?赶考路上需要二三个月,1.3平方米小屋要关9天

大家好,欢迎来到老陈讲历史,每天给大家分享不一样的历史故事,秋天是农民伯伯收获的季节,但是夏天却对莘莘学子至关重要,用古代的话讲这是十年寒窗磨一剑的时候,因为马上就要一年一度的高考了,考上什么样的大学,则代表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而且父母比孩子更加的看重这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很多人看来,高考不过就是一场考试嘛?其实并非如此,高考等同于优秀人才的晋升机会,也是社会选拔建立人才的直通车,假如没有高考制度,那么我们看不清自己的前途。所以说高考从某种意义上讲,意味着人人可以平等,而且也给自己的人生多一个选择,所以说高考对于所有学子来讲是多么的幸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很多人觉得高考好难啊,有那么的多门功课,尤其将高考定在炎热的夏天,其实相比现在的高考,古代的“高考”那才要难,首先是乡试中的举人,他们在中举之后,需要赴京赶考,古代没有便利的交通工具,很多时候都需要徒步赶往京城,当时的学子们需要花费十几天的时间,而部分路途较远一些的人更是提前几个月从家走。马行千里踏清泉,赶考仆京历万难。吃下十年锥刺苦,同携明月载誉还。便是在考生在赴京途中留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给如今的学子鼓励,那么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古代考生的漫漫赴考路,最后你会知道什么叫幸福,我们通过影视作品了解到,那些赴京赶考的举人都会跟着一个书童,但是小编要告诉你,那只是有钱的大户人家才有这样的条件,像那些一半的穷苦家庭根本请不起书童,等到临行前一天,村里的家家户户都会给予帮助,例如隔壁的王大娘会给你拿点烧饼,路上当干粮,邻居李大妈会给你送点野果子,村口的孙大爷会给点盘缠等,不要觉得小编说的有些夸张,实际情况比我说的还要严重。在当时村里出现一个举人,那么可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可以说是全村人的骄傲,进京赶考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更是全村里的希望,科举考试是三年举办一次,举办地点是京师,考试的时间大概每年的春天的,如果你的家乡在南方,那么冬天就要出门,路上需要二三个月是常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很多学子认为,如今的考试压力好大,自己面对的竞争对手有数十万上百万人,其实小编告诉你,这都不是事,最起码你有参考的资格,起码你们是站在同一的起跑线,但是在古代考试资格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首先你要成为秀才,然后通过乡试成为举人,接着下一步才有资格进京,而接下来你面对的不仅仅是和你出类拔萃的人才,还有无数的官二代和富二代。明朝的时候,全国仅有不超过6%的秀才才有机会成为举人,而2018年全国高考总体录取率达到81.13%,是不是瞬间觉得轻松很多吧?小编再告诉你像:黄巢,唐伯虎,蒲松龄,李白,李时珍,左宗棠,曾国藩等人都曾落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咱们接着说漫长的赶考路,很多人幻想着自己是宁采臣然后遇见聂小倩,其实想多了,在赶考的路上,劫匪都会对你避而远之,因为古代的书生太穷了,打劫你不划算,经过几个月的时间终于走到京城,然后离考试的时间也越来越近,首先你要准备考试要用的笔墨纸砚,其次再购置食品和洗漱用品,防潮的布袋,防止便秘的草药,其实很多书生仅仅只买学习用品,因为条件根本不允许他想那么多。而现在的考生,家长陪伴在身边,考试的时候车接车送,每天都吃鸡蛋和牛奶,条件好的学生提前三个月都开始吃了,父母也没有给一丝的压力,即便是炎热的夏日,晚上睡觉的时候也有空调和风扇,可以说十分的幸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举人考试前是需要搜身,顺便会给三根蜡烛,防止晚上的时候使用,当时考试需要分三场进行,每一场都要三天的时间,等于一场考试下来需要管在小黑屋9天,每天除了喝水与排便,其余的时间都必须待在自己的小屋。小屋又名叫号舍,面积仅有1.3平方米,房间都是一排排的,每一排房间的数量四十到一百不等,一排的末尾处有茅厕和水缸,如厕需要举牌示意,然后有监考官陪伴进行,如果中午的温度高一点,空气中弥漫的全是厕所的味道,封闭的环境,考试的压力,令人窒息的气味,很多心理素质差一点的学生就会立马崩溃,有发疯的,有拿着烛台刺自己的,有头撞墙的等(这在古代史常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你没有赶上考试,那么不好意思,你需要再等上三年,而很多考生已经是第二,三次参加考试了。如果再看到自己落榜,也许轻生的心都有了,有的考生已经是爷爷辈的年纪仍在参加高考,想想范进中举的故事,现在的你是不是很幸福,希望你把文章分享给身边的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看,努力就好,尽力就好,今年不行还有明年,不要给自己的压力,相比古代,你们现在才是最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