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盈花盛处

——贵州省博物馆藏彩瓷精品展

展览时间:2019年4月28日—7月28日

展览地点:贵州省博物馆负一楼7号临展厅

釉下彩

釉下彩是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方法,即彩色纹饰呈现在瓷器表面釉之下。制作方法是用色料在成型的坯胎上进行描绘后,施以透明釉,入窑经1200——1250左右的高温一次烧成。其色彩鲜艳夺目,并且处于透明釉覆盖下,经久耐用,无毒无害,受人喜爱。

最早的釉下彩产生于三国时期,是一种以铁为着色剂施彩,并施以青釉的装饰工艺。南京雨花台长岗村吴末墓葬中出土的盘口盖罐,是我国最早的釉下彩绘瓷。通体绘柿蒂、人首鸟身、仙草、异兽及穿插其间的云气、莲瓣等褐色彩绘,富有神秘色彩,是研究早期绘画艺术和彩瓷工艺的重要标本。唐、五代时期釉下彩瓷器在湖南长沙窑、浙江越窑、陕西黄堡镇等窑均有烧造。尤以长沙窑釉下彩最为丰富,在青黄釉下呈现褐绿色或蓝绿色的彩绘人物、山水、花鸟或题写诗句。这种装饰方法代表了唐代从注重瓷器的釉色之美转移到瓷器的彩绘装饰之上,对彩瓷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金时期北方磁州窑及其体系是民间最大的烧制釉下彩的系统。有白地黑花、釉下黑彩划花、绿釉釉下黑花、白釉釉下酱花等品种,其中白地黑花最具特色,影响也最宽广。河北观台、彭城为中心的窑区,河南鹤壁窑,禹县扒村窑、修武当阳峪窑、登封曲河窑、江西吉州窑等均有烧造。以氧化铁或含铁量较高的矿物斑花石作着色剂,在化妆土上绘画,上釉后经高温烧制,形成黑白强烈对比的纹饰。这种富有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的品种,从北宋开始历经约500余年的时间里在各地广为烧造,并为后来的彩瓷发展奠定了基础。元、明、清时期釉下彩瓷极为成熟、丰富,有景德镇的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釉里三色和湖南醴陵窑的釉下五彩等,都是我国古代传统名瓷,享誉中外。

青花釉里红

瓷器釉下彩品种之一,是将以“钴”呈色的青花,以“铜”呈色的釉里红,二种彩料同施于一件器物上的装饰方法。可形成红、蓝搭配,相映成趣的艺术效果。因二者性质不同,烧成温度以及对窑室气氛要求也有差异,故烧成红、蓝两种彩料发色均匀、艳丽的器物并非易事。

将铜作为陶瓷上的呈色剂使用,最早见于汉代的铅釉陶上,但那是铜在低温氧化气氛中呈现的绿色。目前考古资料表明,铜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产生红色则最早出现在唐代的长沙窑。但当时的胎、釉都不够适合,所以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元代在景德镇烧制成熟了釉里红,并且创烧了青花釉里红这一品种,河北保定发现的元代青花釉里红是我国最早见到的该品种 。由于这种釉下彩烧成技术极难,要求极高,故成品率很低。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釉里红发展的高峰时期,之后便趋见衰退,极有少见。在晚明时官、民窑中偶见,但釉里红不再大面积使用,仅作为局部纹饰的点缀,呈色稍逊。

清代康熙时青花釉里红再一次发展起来,并且在雍正、乾隆时期都是极为昌盛、精彩的阶段。造型丰富,呈色鲜亮,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馆藏清乾隆福禄寿纹汤碗,外壁一周绘双鹿、双蝠、古松、灵芝、湖石,红日等,除双蝠单纯用釉里红表现外,其余纹饰均以青花表现或以青花勾勒框架后用釉里红填绘其中,整个纹饰寓意福寿吉祥。另一件清乾隆青花釉里红云龙纹缸,胎体较厚重,釉色均匀光亮,外壁上双龙身体主要躯干部分都以釉里红表现,龙头和四爪用青花描绘。双龙张目吐舌,龙身弯曲,龙爪有力,似在云中奔走,极富动感。部分火云纹亦用釉里红装饰,这样的结构更显现出图案的张力。嘉庆、道光以后青花釉里红开始衰败,较为少见。我馆所藏的清嘉庆青花釉里红松鹤花鸟纹瓶,可谓这个时期中的佼佼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嘉庆青花釉里红松鹤花鸟纹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乾隆青花釉里红云龙纹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乾隆青花釉里红福禄寿纹汤碗

文字:唐艳 图片:贵州省博物馆馆藏

编辑:信息中心

审核:王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