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一日游,第一站首先来到距福州百公里的涵江区,目标是寻访古民居。

涵江原为莆田第一大镇,莆田改市后同步撤镇改为区。

该镇的城区与乡村留存不少古民居,囿于时间关系,我们只在镇上匆匆走访了杨氏古民居、廾五间房等较具代表性的老厝,以及两座古桥。

↓卢埕杨氏古民居是该区最为著名的建筑,1993年杨氏古民居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座四进三大座的宅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宅院前是一片1000多平方米的砖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代中期卢氏家道中落,把地卖给杨氏,道光年间,杨氏用25年时间建起了这座工艺精美,用材考究的大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庭院深深,小巷幽幽。三大座并排的结构中间有两条笔直的小巷相隔,曲径幽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经时间的洗礼,在不同的时代,这座老宅也被刻上了不同的印记。

原杨氏祠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卢溪古亭(由上方迁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卢氏将绕房而过的一段水心河水,雅称为“卢溪”。还在小石桥的护栏上装置一块中间雕刻着楷体大字“卢溪”的横额,左右两边各用隶书雕刻了“饮且食”和“寿而康”。目前,这组卢溪桥上的石刻已经成了社区专栏上的装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附近的一座颇有年头的老房子,两位小朋友很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地的摄影发烧友正在拍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街头地摊旧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颇具地方风格的街道社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百年的涵江廾五坎红砖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被称为“涵江威尼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边一座早年老华侨的红砖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集奎村宋代万寿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涵江天主堂始建于清道光29年(1849)六月,由西班牙籍传教士在涵江建堂。1993年6月,教堂被列为莆田市文保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堂前钟楼高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面为新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堂厅由8根方柱撑起顶部拼木天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侧是罗马式大窗罗列,镶嵌百叶窗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木兰陂】

木兰溪畔寻古陂,

杨柳岸边临江渚。

木兰陂位于莆田市区西南5公里的木兰山下、木兰溪与兴化湾海潮汇流处。

木兰陂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是著名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全国五大古陂之一,至今仍保存完整并发挥其水利效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传有一位长乐妇女钱四娘,目睹当地百姓受灾之苦,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携来巨金动工截流筑堰。因水流湍急,建起来的陂堰很快被山洪冲垮。钱四娘悲愤至极,投入溪洪以身殉陂。

此后,与钱四娘同邑的进士林从世携金10万缗来莆继续筑陂,也因水流过急仍未成功。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侯官人李宏又捐资筑陂,他总结前两次失败的教训,在和尚冯智日的帮助下,重新勘察地形水势,把陂址改择在水道宽、流水缓、溪床布有大块岩石的木兰陂今址,经过8年的苦心营建,至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终于大功告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木兰陂成陂之前,山脉汇聚的河水与来自大海的潮水两股力量相持,四处成灾,大片土地只生蒲草,不长禾苗。成陂之后,海与河的边界清晰而固定,农、林、渔、牧因此获得一份安定的收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金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木兰陂自宋至今近千年,经过无数次洪潮冲击,现仍巍然屹立,继续发挥作用。木兰陂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千年古石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今仍保存完整并发挥其水利效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岸的发起修建木兰陂的钱四娘纪念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