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体育运动的健身原理

大家都知道,人的身体有骨骼、肌肉、经络、血管组成。人体各部分机能的能量来源,都靠气血输送。而气血输送的动力就来源于心脏,心脏的跳动催动气血流向身体各部分,完成循环。血管就是气血流动的通道,血管分大小,在身体最末端,分布的是毛细血管。血管就跟池塘水渠一样,主管道畅通无阻,但是在水渠未端,在池塘边缘,往往动力不足,流动性很差,一些垃圾往往会堆积到这里,造成堵塞。许多人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凉,就是这个原因。

而体育运动,通过肢体活动,增加肺部活动和心跳。这样心跳的加快,可以增加体内气血流动的动力,所以让气血可以顺畅的流动到身体各个毛细血管的末端,加速循环。这样,原本积蓄在人体内的“垃圾”就不会停留,自然排出体外。这样就达到了健身的效果。但是,体育运动这种增加心脏动力的锻炼方法,对心脏也是一种消耗,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太完美。

传统武术就不一样了。

2.武术怎么达到强身长寿的效果

如果可以让你的生命延长一年,你愿意花多少钱?与其亡羊补牢或者垂死挣扎,不如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从现在开始抽出时间认真锻炼,等有一天身体垮了,也许就晚了。现如今总是听到身边很多人身患癌症不幸离世的消息,特别感叹。这也是我写这些文字的原因。我想给大家推荐一种对身体特别好的健身法门,毕竟,身体没了,所有的东西都没有了意义。

传统武术和体育运动一样,都有很好的健身效果。二者有什么区别呢?跑步,体操,舞蹈,打球都属于体育运动。不懂内劲的武术套路,其实也只是体育运动而已。武术的核心就是内劲的培养和运用。 传统武术的修炼,都是通过平心静气,放松肌肉,减少气血运行中的阻力,从而达到气血在身体内的循环。这样,在不增加心脏负荷的情况下,就达到了跟体育运动同样的锻炼效果,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体育运动和武术训练,一个用“心脏加压”的方法健身,一个是“减少气血运行阻力”的方法健身。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很多人手脚经常冰凉,这就是气血运行在手脚末端的时候动力不足循环不畅所致。打会儿球以后,就发现,手脚发热乃至发汗,但是心脏负荷加重,气喘不止。这就是“心脏加压”的作用。而打太极拳或者站桩,手脚也会发热,甚至发汗,却不会喘气和心跳超负荷。这就是武术“较少气血运行阻力”的作用。

武术通过增强自身元气培养,可以增强自身免疫力,通过扶正达到祛邪的目的。武术的体系中,含有中医的思想,过去有医武不分家之说。所以武术的强身健体,正是通过武术训练,适当的对内脏进行锻炼,在不增加各器官负担的情况下,增强各器官功能,增强自身元气,增强自身免疫力,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武术通过返后天补先天的途径,实现改善、改变人精神面貌的作用。前面的文字里有叙述,关于人体的衰落和老化,稍微提及了一点武术反补先天元精的东西。内家武术和道家修炼都是一样,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来达到后天反补先天的效果。所谓“炼精化气”,指的就是把从食物中提炼出来藏在肾脏里的后天之精,炼化成气,然后引导气遵循人体经络行走,滋养身体;然后通过修炼,把气再化为”神“,补养人的”神“。我们通常所说一个人的精神不好,虽然他身体不累,不需要休息,但是精神菱魔不振,这就是“神”亏损过度、不足的表现,通过武术锻炼,可以让人神采奕奕。最后也是最难的阶段就是炼神还虚,因为这个阶段才是后天弥补先天元精的阶段。因为本人武学造诣浅薄,其中具体道理还未有深层体会。

3.桩功是最好的健身方法,没有之一

武术是通过减低人体气血运行的阻力,而达到身体强健的目的,那么武术是怎么降低人体气血运行阻力的呢?我们都知道,人是直立行走的,我们也知道人体也是有重力的。那么人体头部的重力就由脖子来承担了,那脖子的重力就是脊椎和肩膀承担了,接下来是腰椎,在接下来是胳骨,然后是腿,最后是脚。由于人在自然的活动中各关节部位形成了不同的动作习惯,也形成了自然的用力习惯。因此,头压着脖子,脖子压着肩膀,然后压着内脏。正常状态我们的内脏是承受着上边所有的重量的。长此以往,内脏是承受着比较重的压迫,其功能发挥也就打折扣了。大家都会发现,越是老人身体越是伛偻,这就是老人脊椎承受不住上半身的重力而发生的自然的变化,佝偻的厉害了,就需要拿一根拐棍当作辅助支撑。按照中医理论,将人体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东医宝鉴?内景筒?三焦肺》提出:“头至心为上焦,心至脐为中焦,脐至足为下焦。”因此在八段锦当中,第一段便是“双手托天理三焦”。这个动作之所以能够健身,也是基于自然身姿造成的重力压迫。因为自然身姿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压迫状态,在双手高举尽力上托的这种动作之后,暂时性的缓解一下重力压迫,所以内脏气血运行得到短暂的压力缓解,人才会在做完动作以后觉得舒畅。就像我们久睡,久坐之后伸伸懒腰很舒服一样,虽然对身体的好处大小不一样,但是道理是一样的。

我在上面的文字里介绍过桩功可以很快的搭建一种发力的结构。这种结构是由各种身法要点组成。在形成内劲的同时,这种发力架构,重新组合了人体各部位受力大小分配。放松了肌肉,用筋骨来支撑身体的重力。

虚领顶劲,这个要领大家描述不一。有人说下颌微收,有人说脖子后面两根大筋感觉都微微拉伸,有人说像头顶顶一张纸,有人说像顶一碗水,还有人说像肉钧子勾着自己的身体。由这么多的描述中去寻找这个要领的话,可能越来越迷糊,除非有一天自己做对了这个动作要领,否则永远不会明白师父说这些语言描述的真正感觉是什么。我习惯性的先让学生明白这个要领的作用、原理,然后再找各种方法来让他们体会这个要领做到了是什么感觉。其实原理也很简单,因为自然身姿的头部重力压着脖子,所以这个要领的目的就是要诚轻脖子的压力。把原来脖子血肉部分承担的重力转移到颈椎和颈椎后面的大筋上去。怎么转移呢?先吸气把头部往上提。上提的过程中,脖子血肉就不承担头部重力了,而后微微向后靠,这个动作做到了,下颚自然微收,颈椎后大筋自然就微微拉伸了,师父们描述的这些动作,都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等你做到了这个要领,他们所说的所有的描述你都做到了,而你做到了下颚微收,大筋微张,也未必能掌握这个要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然后慢慢的均匀呼气,头部就会自然将重力转移到颈椎上。

这个要领一旦做到了,头部重力不压脖子,然后通过含胸拔背,上焦重力不压中焦,通过尾间中正,中上焦不压下焦。就像黑积木一样,将人身体各部分的重力,通过各部位身法要点巧妙的转移到筋骨上,然后再由筋骨传导到地上。而身体的内脏、肌肉都处在放松的状态,这样的架构就可以达到符合人体本来规律,内脏血脉各部位功能完美呈现,气血从内脏到身体各个部位畅行无阻,这种舒服你能想象到吗?

站在天地之间,气血在体内随着深细匀绵的呼吸,无拘无束的畅快运行,气机内外交换,物我两忘,与天地融为一体,从而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站桩的这个重新分配重力的架构,刚开始可以达到“形正则气顺”的效果。再到后来就会自然的达到“气顺则形正”,继而达到“行走坐卧皆是拳”的境界。这个话题下一篇文章再跟大家详细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授权转载自《传统武术答疑解惑录》,原文标题为《武术(太极)怎么练才能健身你知道吗?》,转载请注明出处。欲求更多关于站桩、内劲、内功、武术、太极或形意的精辟内容,请到某宝淘书慢慢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