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下半季的《我是唱作人》,似乎更轻松,更搞笑了。

嘴炮max的周笔畅顺利获封“梗王”称号,白举纲“傻直男”深入人心,本是酷拽的川味rapper王以太却被网友们戏称“地主家的傻儿子”,大神制作人常石磊也承担起了节目的搞笑分量,当然还有金志文、胡海泉这对中年男人的冷幽默偶尔也能博得观众一笑,走了“神预言锦鲤”王以太立马又补上了“送好运”的“混不吝”大叔郝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对音乐,他们却十分认真。这群人似乎更像一群“同病相怜”的家人:有着创造好音乐的能力,却苦于缺乏一个开放多元的呈现舞台。

《我是唱作人》就是这样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用音乐交流沟通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无数由作品衍生出的观点交锋,都是华语乐坛的现象缩影。

下半季首期节目中,“音乐老炮们”和“潮流新声代”初次交锋,常石磊对新潮的“蒸汽波”概念一窍不通;对于周笔畅的新作品,胡海泉和金志文则都“不太看好”,首期节目新生代唱作人们也都落了下风。到这里,观众们可以明显看到两代之间横亘的音乐代沟。

然而第二期,反转来了。代表“新声代”的白举纲以节目“史上最大票差”赢了胡海泉,周五,双方对战呈现白热化状态,白举纲对阵金志文又以“史上最小票差”险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常胜将军”金志文和常石磊首尝败绩“下位区初体验”,“音乐老炮”胡海泉再次惜败,三位经典唱作人集体流落下位区。

回顾三期,《我是唱作人》呈现出了一种有趣的现象。新老对决,实为先锋派音乐人与经典派音乐人的交锋,这一次,从作品,到作品背后体现的唱作人音乐人格,再到关于音乐代沟的讨论,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被人忽视却又十分现实的问题:关于今天这个时代,人们的音乐审美到底是什么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必执着流派

音乐带来的真实感动最为珍贵

华语音乐经历了10年的沉寂。曾经辉煌的“流行音乐”们,如今已经被大众归为经典。下半季的唱作人们,在已开赛就自动分成了两个阵营:常石磊、胡海泉、金志文等“音乐老炮”们正是曾今流行音乐辉煌时期的主力军或参与者,如今都已成为“经典”音乐的代表;钱正昊、白举纲、周笔畅这些经历了辉煌时期的唱作人们,带来的是先锋的音乐变革。“经典派”音乐人偏向古典、学院,擅长于工业化音乐,以旋律和歌词为审美指向;而“先锋派”音乐人则无所谓音乐“规矩”,打破音乐的程式化,更注重节奏和氛围的营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档审视华语音乐人唱作功力的节目,折射出了两种风格对撞的乐坛缩影。

白举纲与胡海泉这场“史上最大票差”的经典与先锋之战中,胡海泉《毕业生》代表的是传统的流行,白举纲《蠢梦》代表的是青春的摇滚,作为竞技类的音乐比赛,现场观众的即时感受往往决定着他们手中选票的去向,白举纲炸裂的舞台效果的确占了技术上的优势,不可否认的是,听众的喜好也正在变得更加“前卫”,他们渴望“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第二期中对战“经典派”唱作人金志文失利后的周笔畅,这一期又撞上了“音乐老炮”胡海泉,这一次走复古迪斯科风的周笔畅似乎比走心唱感悟的海泉更能打动听众的耳朵,这也说明听众对于好音乐评价标准不再只限于某一固定模式,他们更在意的是那首歌带来某一瞬间真实的触动或共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看出,先锋派更注重于自身情感的表达、情绪的完全释放,对于编曲的精巧不做过分的苛求,追求自由真我的态度,而节目里的“经典派”则更执着于丰富有层次精致的编曲,在此基础上去融入故事与共鸣。从目前的战绩来看,“先锋派”唱作人的成绩更为优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爱着,先锋的特立独行

经典的岁月回响

曾几何时,选秀歌手处在“乐坛鄙视链”的底端,“偶像歌手”更是自带“争议体质”。但《我是唱作人》中的周笔畅和钱正昊,却让人不得不承认,这样典型的先锋派歌手已经慢慢地在华语乐坛开辟出了一条新的路,可以说他们所代表的音乐风格,是一种“新”的流行的音乐。

回望华语乐坛的迭代史,从70年代的纯民谣到今天风格多元的摇滚、pop、电子乐,流行音乐经历了几次大的风格广度的演变。在80、90年代,诸如崔健,魔岩三杰这样的摇滚音乐人将摇滚深入到传统摇滚、另类摇滚这样的风格,而之后这种风格的尝试也在不断扩大。

这期的补位唱作人郝云所代表的摇滚风格是一种“民谣摇滚”,就拿这期《阳光一般灿烂的日子》来说,就是典型的“郝云味”,旋律朗朗上口,歌词朴实直白,“笑看生活”是郝云音乐中的哲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唱片时代,周杰伦改变了以苦情歌为主线的音乐市场,陶喆引入R&B新浪潮,节目中也有传统唱片工业塑造出来的胡海泉这一代表。在千禧年这个满是希望的时间节点上,胡海泉音乐里那股乘风破浪的赤子之心是最切题的时代画像。

05年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音乐选秀节目为华语乐坛输送了一大批歌手,超女快男出身的周笔畅和白举纲是这些新秀的代表;而10年后,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大批网络歌手,好在诸如《中国好声音》等优质音乐选秀节目让观众的音乐审美有了一定的提高,像梁博、金志文这样的优秀唱作人更受到听众青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流量时代的“00后唱作人”钱正昊,让我们看到了华语乐坛新声代多变前卫的音乐能量,在节目中三首作品风格一直在变化和完善,特别是在音乐的深度上有肉眼可见的成长。

以《我是唱作人》一窥华语音乐的发展史,从起初港台音乐一枝独秀,到后来与摇滚的平分秋色,再到摇滚、pop、电子等各种音乐流派竞相开放的多元化局面,到现在,我们已经无法单纯的定义哪种类型才是主流与未来。

而若将“先锋”与“经典”的较量放眼于整条华语音乐发展的时间线上,我们会骤然发现,结果导向早已不是单一的“胜负”。所谓先锋、经典只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折射,毕竟,哪个时代能没有歌呢?人们抓住了一种音乐类型出现时的绚烂火花,就能将其收藏为永恒的感动。胡海泉、郝云这样唱作人,亦是那个时代的“音乐先锋”。他们身上,有克制的放纵嘶吼,也有慰藉生活的细腻哼唱,这是那个时代滋生出的精神样本,曾经,他们的歌曲在听众中间,也经历着这样一个从接受到喜爱的过程。而节目中的“先锋派”,在音乐世界里勇敢地袒露自我,剖析自我,对话世界,这是在多元文化碰撞的当下,听众需要的一种“表达方式”,除了描摹生活痛痒之外,他们捕捉到了当代人的“迷失与特立独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个时代的音乐类型被放在同一舞台上,让这个时代的听众们去自由评判,“先锋”赢了,但结果却有着胜负之外的意义。经典停留在他们的时代封存,这份音乐审美取向中包含着“记录”的意义,“经典派”的作品,记录了曾经年轻的“躁动与不安”;先锋在如今收获了更广泛的共鸣,成为这个时代年轻的无畏表达。其实,无论在哪一个时间节点,都是“年轻”选择了这些音乐。

永远有人正年轻着

音乐亦是

《我是唱作人》这个节目总有一种魔力,上半季开播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档节目好看,因为它解释了“何为唱作人”,让人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是好音乐,让人看到每个人对好音乐的不一而足,它让饥饿了十年的国人对华语音乐胃口大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当下半季播出之后,大家却觉得“不好看”了。因为换了8位唱作人,每个人没有那么努力地要去证明什么、撕掉什么了。

是的,这个节目变了。但是正如上半季掀起的讨论:对于音乐风格,到底要求变还是坚持?如果说上半季让我们认识了“唱作人”这个群体,让我们知道了这个生态,那么下半季,它赤裸裸地撕开了这个生态,展现出更深入、更真实的群像,嬉笑怒骂的表象下是中国唱作人们的无奈、执着、专业、洒脱、态度……

透过节目,我们看到了一份希望,无论是关于音乐代沟的讨论,还是关于先锋和经典的碰撞,它都让人看到了,我们没有麻木,我们没有放弃,无论浪潮以何种方式奔流向前,我们依旧需要音乐。所以无论是经典还是先锋,放置在音乐产生的时代,都有着共性:突破常规、精神领袖意义、反叛内省的精神释放等等,在这个纵向视角的唱作人生态中,任何一个节点的光芒都是重要的,本质上是“年轻”本身选择了音乐。而这份任何时代都需要的“发声表态方式”,才是最难能可贵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