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风火火的共享经济俨然进入了下半场,在倒下一大批共享单车品牌后,存活下来的企业都在努力探寻盈利之路。

但最初的“押金”之路显然已经行不通,现在除了车身广告、数据增值等变现渠道外,涨价无疑是最直接的赚钱方式。共享单车行业对此似乎也形成了默契,几大领头品牌从今年3月份开始纷纷提出涨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摩拜单车多地的价格已经变成:起始15分钟内收取1元,超过后每15分钟收取0.5元。按此计算,一小时的骑行费用为2.5元。

小蓝单车的计价方式和摩拜一样,而且它还是最早发布涨价通知的品牌,从3月21日起就宣布开始执行新的计费标准。

哈罗单车随后也对多地进行了提价,幅度比上述两家还大,新收费规则为每15分钟1元。意味着1个小时的骑车价格达到4元,是原来的2倍

不仅如此,哈罗对共享助力车的价格也进行了上调。由2元每30分钟变成2元每20分钟,超出后按每10分钟1元收取,算下来1小时的单价为6元。

涨价后,用户纷纷反馈现在的共享单车并不比坐公交便宜,甚至有些比地铁还贵。因为某些地区线路的公交全路段只需2元,某些路段区间的地铁也只需3~4元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共享单车为何想涨价呢?原因其实不难理解。毕竟作为企业而言,盈利才是王道。这些经过长久烧钱的共享单车品牌,既需要通过盈利来生存,又需要依托盈利来发展。

但众所周知,共享单车行业是在风口下靠资本洗地占领的市场,对于企业而言,纵便份额数据好看,但盈利模式乏善可陈。至今,绝大部分品牌都未实现盈利,仍靠大金主们的投资续命。而在此背景下,自身运营成本还呈现上升的趋势。

根据哈罗的一位负责人介绍,企业每天的成本大概为0.9元(含运营调度成本0.3元+车辆折旧成本0.9元),这需要每天每辆车产生一单订单来实现盈亏平衡。

不过事实上,按调度间距、地区发达程度、车辆损毁、当地政策管制等因素综合来算,总体仍难达到平衡,更不要说获得利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在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外部金主又缺乏投资信心的情况下,不尽量提升变现能力,必然要步此前倒闭品牌的后尘。因此,共享单车的涨价是必然举措,又似无奈之举,从这点看,并非外界单纯理解的“割韭菜”!

但用户显然不会轻易买账,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谁又情愿被任意宰割。但公交站、地铁口到家的“最后一公里”确实又是很多人的刚需,单纯放弃共享单车也不现实。所以作为用户来说,最好的方法是找到平衡点,让自己不要因涨价而支出过高成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短途内骑行共享单车还是划算的,现在市面上普遍计价为15分钟内1元钱,可以解决大部分人上下班“公交站(地铁口)到家一到两公里”的问题。在这个区间内使用是最具性价比的,涨不涨价带来的影响都不大。

如果是需要规律性、周期性使用共享单车的,可以购买月卡、季卡、次卡等套餐。这些相对单次计费价格比较便宜,而且一般2(或1)个小时内不额外收费,能够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骑行需求。

不过,如果以单次计费形式骑行较长区间或者较长时间,显然就不划算了。加上夏季到来,酷热难耐,骑单车无异于自找苦吃,远不如公交、地铁等出行方式来得凉快、便捷。这就需要依据自身情况,择优选择出行方式了。

(注:图片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