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椰子咖喱酱

编辑:老干妈

增长的欲望与被“嫌弃”的低效

在手工业占据主流的时代,最精美、最优质的产品,往往是用于满足以皇室贵族为代表的上层社会的需求,他们并不介意花费大量时间等待自己想要的“宝贝”。但在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生产效率的产量激增,商品价格降低,而手工业生产的长周期与低产能、以及随之带来的高成本,就成为了充满消费欲望,但对产品价值理解不足的消费者们眼中最致命的弱点。

同样,手工业产品水准的高低,依赖于匠人的熟练程度与技术优劣,且一器一样,并无严格统一的生产标准。机器生产则是标准统一、质量相仿,虽然相对中庸,但足以满足普通消费者的初级欲求。

玉雕,在我国有着超过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玉琮,就是远古玉雕制品的代表。在史前时代,一块10厘米的玉料,需要花费几十个小时才能切割开。而发掘自汉代中山靖王刘胜墓中的金镂玉衣,整套共用玉片2498片,按照当时的制作能力,一名玉工需要工作十余年方能完成。如今,国内玉雕行业已经引入了机器辅助制作,工时被大大缩短,但优秀的玉雕师傅仍然会用手工方式完成雕刻,这仍需要花费十几天乃至数月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汉·刘胜金缕玉衣来源:河北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缕玉衣局部来源:河北博物馆

但纯粹由数控雕刻机完成的“机雕”制品,几个小时就可完成一件,做工较精细、样式更活泼。售价也远比“手工”作品更低廉,通常在数百至几千元左右。据《2017-2018年玉雕界行业调查报告》披露,目前国内玉器消费市场上,5000元以内的小件收藏消费人群最多,占46.6%。而这样的低价市场,显然是被较廉价的“机器”制品所统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7-2018玉雕收藏价位统计来源:《2017-2018年玉雕界行业调查报告》

再以近年来流行的手串文玩为例,市面上一串纯手工制作的双面十八罗汉核雕手串,熟练的师傅最快也要20天才能制成,要想琢磨得极致精细,则要花费近2个月时间。这样的“手雕”作品,市场价动辄过万。同样的物件,机器雕刻一批仅仅需要几个小时,售价不过几百元,单颗“罗汉”甚至可以低到0.99元。

“机器”与“手工”,不论是质量还是艺术价值都相差悬殊,但在鉴赏和价值辨别模糊的消费者眼中,“机器”制品低价易得,恰能满足他们大量购买、炫耀“品位”的需求。在这样的消费心理驱使下,反而“机器”制品占据了大量市场,极大的挤压了原本属于“手工”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