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椰子咖喱酱

编辑:老干妈

材质会改变,他们在传艺

因为苏麻离青不再批量引入,“回回青”等上等青料登上舞台。

麻仓土挖掘殆尽,高岭土成为了更好选择,成为高品质瓷土的品类代称。

传统点翠的滥用导致翠鸟的濒临灭绝,匠人开始使用孔雀羽、染色鹅毛、绸缎等制成“仿点翠”,令这一传统工艺延续至今。

象牙销售被禁止后,材质相仿的猛犸象牙开始成为了牙雕匠人的新原料。

所有的一切都正如南京仿古牙雕非遗传承人戴德裕所说的那样:“材质可以改变,但技艺会一直传承”。

技术会更迭,他们在适应

技术的革新,工业化的应用,固然取代了绝大部分的手工业项目。但匠人也在新技术的帮助下,提高了手工艺产品的品质与效率。

这样的改变,小到一口锅——北京传统美食涮羊肉的老字号东来顺来说,他们所使用的手工制景泰蓝铜火锅,原本锅体使用的铜片是匠人手工敲制,薄厚不均。如今的铜材已经为机器制作,保证了材质的标准化,增强了锅体的导热性。

这样的改变,也大到一个产业——在现代的景德镇,烧制瓷器的柴窑变成了电炉,不仅提高了烧制的效率,还使窑温得到了有限的控制,使瓷器烧制的成功率由原来柴炉的百分之十提高到现在电炉的百分之五十,整整提高了五倍。

在化学分析的帮助下,昔日神秘的古法配方迎来了被破解的可能性,用现代方法调配的瓷土配方,不仅有效的解决了高岭土原料面临枯竭的老问题,更令使复制和克隆经典陶瓷有望成真。

从失传到“复活”,他们在琢磨

由于古代匠人间对技艺的传授往往是口口相传,加上相关文献典籍的散佚,常令一些精妙的古代技艺走向失传的境地。虽然现代工业产品已经在使用性和便捷性上,能够充分取代那些古代手工产品。但在艺术性与精致性上,却远远逊色于古代艺术精品。

而一些执着的匠人,凭借着对艺术的追求,不断琢磨,刻苦钻研,成功的使一些已经失传或濒于失传的技艺成功复原。

盛于北宋的汝瓷,是公认的稀世珍宝。然而因为战乱,烧制出汝瓷的汝窑,前后仅存在20余年就在战火中彻底毁坏,制造技艺也一度失传。新中国建立后,在周总理的倡议下,国内的制瓷匠人不断摸索复原汝瓷技艺的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汝瓷烧制技艺项目传承人朱文立来源:看看新闻网

被列入国非名录的汝瓷烧制技艺项目传承人的朱文立自1975年开始就开始不断研究汝瓷,历经13年,翻遍文献,调试了300多次配方,经历了上千次的失败,终于烧制出了符合标准的汝官瓷天青釉,让这一失传800多年的技艺重现人间。

无独有偶,起源于春秋、形成于宋代、辉煌于明清的苏州宋锦,历史上曾是中国丝绸的三大名锦之一。然而,伴随着20年前苏州宋锦织物厂的停产倒闭,相关的织机、人才及资料散失,宋锦一度面临人亡技绝的境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小萍与她制作的宋锦作品来源:新浪网

抱着“老祖宗留下的这么好的工艺就这么消失了,那太可惜了”的心情,宋锦织造技艺传承人钱小萍不断根据现存资料与古代文物,展开了宋锦的复制工作,终于这一古老的织造技艺得以“复活”。并不满足于复制文物的她,还创新制作了宋锦唐卡,还制作了北京奥运会“福娃版宋锦邮票”,并且撰写了《中国宋锦》等著作,希望能够让宋锦更系统化的传承下去。

从坚守到跨界,他们在前行

极致之外,还有不断创新,吸纳旧人的精华,开放拥抱新的技法。

在媒体报道中,以非遗项目传承人们为代表的现代匠人,经常被塑造成以甘于寂寞、默默守艺的形象。但事实上,这并不是现代匠人的全部面貌,他们中有不少人以开放的怀抱,去不断革新、改良自己所传承的项目,坚守传统手艺人的“匠心”的同时,更竭力使这门手艺能够适应当代、焕发新生。

逝世于2019年的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古筝制作高级技师徐振高,生前被业内尊称为“筝父”。在60多年前,外形朴素的古筝曾被嘲笑为“棺材板”,徐师傅自己提起笔,开始为古筝绘制花纹图案,并且将原本的古筝改造为如今通用的21弦,变过去的蚕丝弦为当代的尼龙钢丝弦,更与音乐学院的专家们一道,对古筝的琴码规格进行了改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振高在业内被尊称为“筝父”来源:新民网

在60多年的制琴生涯中,他还打破传统,将组装式现代工艺引入制作流程,更制定了标准化制筝模式,不懈的创新与改良,最终令这一古老的乐器,成为了当今青少年手中的“流行乐器”。

另一些传统技艺的传承人,也在用积极的心态,拥抱着当下的潮流风尚。传统织造技艺比如苏绣、湘绣等,不仅在针法、图案上不断创新,更积极参与各种时尚大展、频繁登上综艺节目,不断向大众展示传统刺绣的美,用实际行动来破除大家对于传统手工艺“土”、“丑”、“落后”的刻板偏见。

苏绣传承人姚建萍,为了推广苏绣,曾亲自为影视剧担任艺术顾问,希望能够借助影视剧的力量,让当代的年轻人直观感受到传统手工之美。而南京绒花项目传承人赵树宪,早在多年前就主动向包括新版《红楼梦》在内的古装影视剧组展开“自我推销”,在去年的《延禧攻略》热潮之后,南京绒花终于迎来了新的春天。同时,南京绒花也先后与爱马仕、LV等品牌展开了跨界合作,突破了原有的饰品范畴,成为了一种装置艺术,达成了表现形式的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延禧攻略》角色造型中使用的绒花来源:《延禧攻略》剧照

在坚守匠心的同时,拥抱潮流、顺应时代,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传统工艺之美,已经成为了众多当代匠人的共识。在精致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开始自发地寻找起了更稀缺性、更具有独特性、更具有文化内涵的消费品。

这些需求变化所形成的消费理念、在回归传统的审美性需求的回潮下,对传统文化的追逐,不仅成为了一种新的流行风尚,更形成了新的商机,新媒体平台与电商渠道亦开始向匠人们抛出了橄榄枝。这同时也向兼具“古法”和“创新”的工匠群体提出了新的“挑战”

——————————

如何用“古法”创作出符合当今审美消费诉求的作品?

如何在创新中蕴含“传统”的内涵?

如何在信息时代宣传自己?

如何完成传承?

这些疑问,我们下期继续。

本文参考资料:

新浪网:《钱小萍“复活”宋锦织造技艺 急盼后继有人》

《中国古代纺织机械》

科学松鼠会:《记忆传承,信息永生》

新民网:《古筝之父徐振高 用品质与智慧打造乐器》

玉雕界:《2017-2018年玉雕界行业调查报告》

三湘都市报:《机工代替手工,颠覆时代还是一场闹剧?》

新华网:《跨界融合看苏绣的别样传承》

杨松:《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1760-1860)》

美玉秀秀:《手工玉雕与机雕的区别有多大?3大要领就能简单区分》

新华报业网:《65岁非遗传承人赵树宪,让一朵“南京绒花“再成网红》

经济新闻周刊:《汝瓷大师朱文立: 破秘八百载 雨过现“天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