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送多多去幼儿园,路上遇到祖孙俩。孩子大约六七岁,瘦瘦的小个子,一双大大的眼睛忽闪忽闪,有一种童稚的纯真。

“奶奶,早饭吃什么?”那孩子一边走一边问。

没想到奶奶竟凶巴巴地回道:“吃什么早饭,你吃屎好了!”

孩子蔫了,闭上嘴再也不敢说什么,眼睛里的光彩也没了。

很日常的几句对话,但从奶奶的态度里,分明看到一种无形的暴力。

语言虽无形却很有力量,正如巴尔扎克所说“言谈是衣着的精神部分,用上它、撇开它,就和戴上或摘下装饰着羽毛的女帽一样”。

有些家长自己情绪不好,或者被孩子气到了,就会说出伤害性很强的话,深深刺激到孩子。日复一日,在语言暴力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身体和心灵都备受伤害,会变得特别敏感、自卑、内向、撒谎,在讨好他人的过程中学会伪善、学会妥协、学会带着面具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缺乏自尊心的孩子,自卑感像阴雨天

前段时间,台湾一家公司前几年拍摄的系列公益视频,意外在朋友圈走红。这个系列每段时长不过两三分钟,看完却叫人红了眼。

工作人员以广告试镜为由,将镜头对准五组家庭,进行了一次真实的测试。先把孩子接到片场拍摄,接着又把父母安排到另外的隔间进行采访,让他们回忆以前对孩子语气不好的场景。在孩子等待父母到达拍摄地点的这段时间里,工作人员让他们给爸爸妈妈打电话,催促他(她)快点到达试镜场地。

对父母的要求是:当孩子给你打电话时要模仿自己对他(她)发火时的语气和态度。摄像头真实记录下孩子在遭受语言暴力的瞬间:失望、恐惧、害怕、无助、哭泣。

当父母的看到这一幕时,会是什么感觉?是否想过自己平日和孩子说话时,不经意或“一不小心”的大声和呵斥,会给孩子留下这么大的伤害?

朋友阿莱谈到语言伤害,聊起自己小时候一件事。那年他6岁,随妈妈去医院上班。妈妈的同事看到后打趣问他父亲叫什么?他没说出父亲的姓名,随口说了亲戚平常叫的外号,惹得大家哈哈大笑。但母亲却黑了脸。

下班回家路上,母亲觉得他丢了面子,骂他是笨蛋,说他“这么蠢,连爸爸名字都说不出”,一路骂骂咧咧,喋喋不休。回到家里,看到厨房里放的菜刀,阿莱竟然有了自杀的冲动!一个才6岁的孩子,在遭受语言暴力时,竟没有信心活下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是语言化动物,语言的力量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对于尚未形成自我认知的孩子。他们会在社会交往的语言环境中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形成最初的自我价值评判。

当对方声音友好、平和,孩子的回馈也会积极、稳定;当对方声音粗暴,态度恶劣,带着侮辱性语言,孩子的回馈要么是默默忍受,逢迎讨好,要么是激烈反抗,针锋相对。但幼小的孩子哪里是大人的对手,多数时候只能选择妥协和忍受。

这种嘴巴上的“语言暴力”比棍棒下的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更大。有心理学家做的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儿童成长在经常实施软暴力的家庭环境中,出现以下行为的几率增大:自我否定、怀疑、消极、不懂得控制情绪;不能清晰表达自己需求、暴虐、神经质、逃避责任;不会处理健康人际关系、物质依赖。

甚至青少年犯罪与童年时期遭受语言暴力之间有强烈的正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教育孩子要先给予“尊重呵护”

6月1日,《密室大逃脱》最新一期节目中,看到墙壁上挂着的“我养你有什么用”、“你再这样,爸妈就不要你了”等伤害孩子的话语,杨幂表示孩子也需要家长的认同和鼓励,自己这辈子都不可能对孩子去说这些话。谈及教育观,她称“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要给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以及自己做选择的权利”。

很多父母都表示,自己平时并没有不尊重孩子。孩子的成长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从他(她)离开妈妈母体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很多行为发展和变化都需要大人的回馈,比如:

当孩子一岁左右想伸手抓勺自己吃饭时,你可否尊重他的想法;

当孩子不想吃饭时,你是否尊重她的选择?

当孩子想和朋友多玩一会时,你是否尊重他的念头;

当孩子对于你的指责表示反抗和不满时,你是否将他当做一个平等、有自由人格的对象来谈话?

你是否曾毫无顾忌地当着他人的面羞辱孩子?是否曾当着孩子的面和他人肆无忌惮地谈论孩子的缺点、错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千万不要再抱着“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我走过的路比你走过的桥都多”等等老观念,即使你初心为孩子好,想让他的人生少走一些弯路,也不能逼压孩子来顺从,剥夺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尊严。

如果你一直尊重孩子的选择,那么恭喜你,是一位合格家长;如果还有几条没做到,也不必灰心丧气或愧疚,没有哪个家长是经过培训上岗的,吾日三省,在接下来与孩子相处的日子里,请从尊重开始。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说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想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说法的语气和方式。

看过一个视频,年仅三岁的孩子,每天早起就会打开专属于他的衣柜,自己挑选衣服穿上,然后来到餐厅,自己倒牛奶、拿面包,美美地吃完早餐。接着把餐具收拾好,再换好小鞋子,背上小书包,在大人的陪伴下去了幼儿园。

整个过程有条不紊,流畅自然。他的环境展示着父母对他的尊重,他的行为明示着父母对他能力的信任,显然日常家长就是这样对待孩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呵护孩子自尊心具体应该怎么做?

Facebook上有一组点赞爆表的亲子教育图片,列举了“坏父母的11种表现”,其中有7种都是不好好说话造成的。那么,家长要如何好好说话、呵护孩子自尊心呢?

(1)反思、检讨、认识语言暴力的危害性

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本心没有问题,都是基于对孩子的爱,只是家长用错了方式,让语言变成了暴力,对孩子造成了伤害,以至于造成各种问题儿童。

古人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小到一个孩子,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单位,一个社会群体,都需要和善而坚定的良言,而非斥责和嘲弄的恶语。换位思考,如果和你对话的人一直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指责你、抱怨你,你会舒服吗?所以一定要正视这种做法带来的危害,改变自己和孩子的对话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明确界限感,改变沟通方式

语言的力量很强大,它可以成就一个人,让他变得坚强,也可以摧毁一个人,让他变得懦弱。家长就要善于利用语言的力量,您的认可和鼓励,能让孩子自信地挑战未来。

在沟通方式上,如果家长不是随着自己情绪随意“发表意见”,能像对待同事、朋友一样正常交流,甚至为了照顾年幼的孩子,运用一点小技巧,采取信任式、商量式、鼓励式等方法对话,那沟通一定是件让人愉悦的事。

比如,当孩子做作业拖拉时,可能是因为懒惰,更大的原因是没有自信能很快做完,这时妈妈不妨用信任的口气告诉他:妈妈相信你能在自己设定的时间内完成。这种信任和鼓励能激励孩子尽快完成。反之,如果妈妈采取谩骂或逼迫的方法,那就是另一种画风了。

有界限感的家长,首先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任由自己意志转移的“附属品”或“私有财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个要求

尊重孩子的最重要一点,就体现在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个要求。这些要求,细化到生活常常小到让家长忽略,但要改变与孩子的相处模式,必须从这些小事开始。认真陪玩,寓教于乐,切勿一边翻看手机一边心不在焉;认真回答孩子的每个问题,这些问题代表着他(她)的独立思索,是一种可贵的冒险精神,家长要小心呵护;认真倾听孩子的讲述,不论他(她)说什么观点,家长应该借此辨析,孩子自己思考的点在哪里?探求的方向在哪里?对哪些事务感兴趣?有什么特别的见解?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态度,切勿随意打断孩子的讲述,更不要用侮辱性的语言指责他(她)的见解浅薄,这样的打击都会让孩子失去自信心,陷入自卑的深渊。

当然,尊重绝非无底线的顺从和溺爱。尊重是有原则的,当孩子的要求、行为超出原则,就应该以恰当的方式制止,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长大后更好融入社会。

捷克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友善伴随着孩子,他看见洒向人间的都是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国作家司格特也说过:如果有人问我,教育孩子需要哪一种资格,我会说那需要异乎寻常的耐心和适量的爱。

尊重孩子,拒绝语言暴力,小心翼翼呵护孩子内心那盏明灯,今天就开始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