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卿美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八国联军士兵

这是一段国人耳熟能详的屈辱历史,对于很多战争的细节,人们也能娓娓道来。

八国联军,是多国部队,总规模约为5万人。从世界各地调集至中国北方渤海湾,6月17日从大沽口登陆,7月14日攻陷天津,8月14日占领北京。

我们不谈战争、不论屈辱,只说说他们的吃喝问题。

八国联军是异国作战,作为远征军,后勤保障是重中之重,吃喝问题是头等大事。

8月4日下午3时,近2万名联军士兵从天津出发,分三路向北京发起进攻。联军指挥部特别下达命令:“携带一天给养,今夜露营时不许生火做饭。”

这里所谓的“给养”,除了饲料与燃料以外,主要就是指士兵的口粮,包括食物与饮料。他们都带了什么呢?

据随军的英国传教士宝复礼记载,“罐头牛肉、饼干、冰茶饮料是我们所有的晚餐。我们以大地母亲为床。为了防潮,我们在地上铺了毛毯和油布。”

罐头牛肉与饼干便于携带,非常适合行军打仗。至于冰茶饮料,自然与今天人们喝的冰茶饮料不同。虽然史料中没有说明冰茶饮料的制成方法,但根据当时的条件,基本可以推测,所谓冰茶饮料,就是将茶水灌装进瓶子后,再放在冰块里冰镇而成。行军打仗,是不可能带冰箱的,小型冰箱也没有,因为世界第一台电冰箱1918年才问世。

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正好是华北的夏季,气候干燥炎热。8月份虽然已经进入立秋时节,但从气温上来讲,仍属于夏季。因此,冰茶饮料作为饮品,便是非常好的一种选择。

然而,联军携带的口粮量并不止“一天”,也不止罐头牛肉、饼干与冰茶饮料那么简单。在联军进攻至通州时,饮料又多了几种。

还是宝复礼的记载,“我们喝了一些可可,简单地吃了一些饼干充饥,还有一些长官,他们并未吃这些食物,而是选择喝了一些威士忌跟苏打水,因为比起可可跟饼干,他们更喜欢威士忌跟苏打水。”

威士忌是酒,苏打水是饮料,这些都是西方人的最爱。

这里的可可饮料,并不是可乐,而是通过一种叫作可可树的果实制成,这种果实还可以加工成巧克力。

卿美兄曾写过另外一篇文章,即英法联军的吃喝问题,在四十年前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也携带有可可饮料。

八国联军,每个国家的饮食水准并不同,士兵与军官的标准也不同。从天津出发,至通州,走了9天,似乎也只有部分军官才可以享受到可可、威士忌、苏打水。因为在中途就已经出现过食物与水短缺的情况。

8月6日,当联军行进至距离天津30公里的杨村时,攻城主力部队美军第14团严重缺水。盛夏时节,士兵们口渴难耐,虽然在附近村庄发现了一些水井,但指挥官严禁士兵喝井水,主要是防止投毒。

由于严重口渴,加上行军疲劳,部分士兵被折磨得精神错乱,哇哇大叫,甚至有人向自己的战友开枪。

美军不让喝井水,但日军与英军的印度兵没有顾忌这些。炎炎夏日,人困马乏,牲口也需要及时饮水。据《八国联军在天津》记载,日本士兵与印度士兵来到一座水井旁,印度人将杯子系到绳子上,直接从水井里打水。日本人没有容器,便向印度人要水喝。印度人不给,日本人抓起杯子就要喝,印度人立马抢了回来。

印度人向日本比划,将双手并拢做捧水状。日本人顿时明白了,印度人直接将水倒到日本人的双手中,日本人这才喝到水。

印度兵很多是锡克人,信仰印度教,因为信仰与卫生问题,印度人不愿意让日本人直接使用自己的水杯。

8月8日,联军队伍出现了严重中暑与食物短缺现象。这个时候只有降低饮水标准,另外再加抢劫。

骄阳似火的中午,英军的盖斯利将军与参谋长巴罗将军一起在河堤上吃罐头牛肉,下属军官立即跑到附近村庄的水井中打来几瓶水,喝着清凉的井水,两个将军非常开心。

在军队营地附近正好有一个瓜田,瓜农听说八国联军来了,早就撒丫子跑了。联军士兵纷纷到瓜田里摘西瓜来解渴。

事实上,联军的吃饭问题大多靠抢劫。

据法国特使毕耶尔·洛谛回忆,他在大沽口登陆时,曾在法国军营领取过两天的口粮,包括面包、酒、罐头、糖和茶叶。

可以想象,这样的口粮大多是通过军舰运输而来,但军舰运输有限,登陆后的口粮只能自己解决。

在大沽口炮台附近,联军就开始了对附近村庄的洗劫,“有人提着嫩鸡和鲜菜,有人捧着新从树上摘下来的秋梨……英国兵在田里枪了人家的耕牛……还有两意国兵,一齐跨在一头驴子的背上,欢笑得几乎跌了下来,这走兽大概也是才从哪家掠来的了。”

在从大沽口乘船向天津行进时,联军士兵经常下船去周围村庄,“寻找鸡蛋、鸡及所有可以吃的东西”,“许多士兵都手提着母鸡,腰间挂着他们掠夺来的其他食物。”

在清军与义和团攻打天津紫竹林租界时,被围困的联军对租界内的中国店铺进行了查抄,物资全部被征收。联军搜查队获得了大量的食物与饮料。

据巴恩斯回忆录记载,在攻打天津城时,英军华勇营的伙食很不错,早餐是冷熟牛肉,午餐是炖牛肉,晚餐是咖喱烧牛肉。一天三顿牛肉,不可谓不奢侈,而这些牛都是华勇营抢的中国百姓的耕牛,而华勇营士兵也是中国人。

据英国随军记者萨维奇·兰德尔报道,联军占领天津后,“英军首先想到的就是吃,进城的第一件事是开始在小胡同里、在人家后院里狂追鸡鸭。驯服的家禽往往是不会剩下的。”

法国人则非常喜欢吃火腿。在天津城陷落的当天,一群法国士兵在一个店铺里发现了大量的火腿,法国人兴奋无比。他们狂叫着:“火腿!火腿!”看着堆积成山的火腿,法国人欣喜若狂。

在联军占领天津期间初期,各国士兵经常三五成群出外抢劫,除了抢劫各种值钱的财物外,还有鸡鸭、鸡蛋等食物。稍有不如意,就会开枪轰击。

8月14日,联军攻破北京城。

在宝复礼进入英国大使馆后,使馆的工作人员为了表示对英军解救的感谢,特别邀请宝复礼共进晚餐。晚餐第一道菜是“小马肉熬的汤与发黑的面包”,第二道菜是“烤骡子肉排跟发霉的大米”。宝复礼对这些饭菜难以下咽,只是礼貌性地吃了一些,回到营地,又继续吃罐头牛肉和饼干。

自八国联军攻陷大沽口炮台,慈禧对外宣战后,京城的各国大使馆与西什库教堂遭受了清军与义和团的长期围困。大使馆与教堂的守卫力量也是八国联军其中的一支。

据宝复礼记载,在围困前夕,外国人储备了大量的米和水,但水是苦涩的井水。在长达两个月的围困中,食物严重短缺,很多人被饿死,尤其是婴幼儿与未成年儿童。

为了活下去,他们开始宰杀马、骡子。“马肉和骡肉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的主食肉类。虽然也有一点羊肉,但那是为老弱病残的人员准备的。有一头奶牛,可对于800人而言,如果都要有牛奶喝,它又怎能应付?没有牛奶,没有黄油,缺糖少米。”

不过,清廷并没有决心全部杀掉外国人,因此在攻打使馆与教堂时,更多是围而不攻,攻而不取,希望以此促使八国联军停止向北京进攻,逼迫洋人讲和。

在停停打打的过程中,清廷常有示好的举动。据《庚子使馆被围记》一书中记载,7月17日中午,一名法国士兵突然跑到清军阵地,就在大家担心他凶多吉少的时候,没想到,法国士兵平安归来,还带来了水果。

原来,法国士兵见到了军机大臣荣禄。荣禄关切询问他,使馆内粮食够不够,死伤人数有多少。在返回时,荣禄让他带上桃子与西瓜。

在休战期间,清廷曾多次向使馆内送蔬菜、水果、大米等食物。如此举动,让义和团与清军一头雾水。

联军占领北京后,实行殖民统治,吃喝已经不是问题。

据《京津蒙难记——八国联军侵华纪实》记载,联军要求北京商户与百姓,定期供应一定数量的鸡鸭。在位于先农坛的美军仓库里,“摆成了成排的火腿、罐装香烟、箱装军用豆和很多桶装牛肉。”

1860年,英法联军陷天津、破北京,与八国联军是一样一样的。二者虽然相差四十年,但仅从史料的反映来看,似乎英法联军的伙食要好于八国联军。

比如英法联军携带有烤箱,用于烤制面包及各种蔬菜。八国联军虽然也有面包,但在各种史料没有提及烤箱一事。

英法联军的士兵常常可以喝到啤酒、葡萄酒、咖啡、香槟,但在八国联军中也没有看到。

最重要的是,英法联军在停泊渤海湾时,曾在陆地上建立养殖场,自己养鸡养鸭。同时开辟集市,吸引周边农民来交易,各种蔬菜、水果、牛羊肉,应有尽有,联军通常用高价购买。自办养殖场与开辟集市,这在八国联军的史料中也没有提及。英法联军有时还赶大集,到中国农民的集市中集中采购。

英法联军的每艘军舰上都有超大的食品柜,存储着肉食、蔬菜、水果,还有啤酒、葡萄酒。比如在天津过冬期间,“斯兰尼号”炮舰的甲板上有一条很长的食品柜,里边有各种肉食,整羊、半边牛肉、野鸡、针尾松鸡 、野鸭、兔子、鹿。相信八国联军的军舰上也同样会有这样的食品柜,但在史料上却少有涉及。

简单对比发现,英法联军的食物来源更多依靠的是采购,而八国联军的食物来源更多依靠的是抢劫。

相比英法联军,四十年后,八国联军为何没有进步,反倒更野蛮了呢?这似乎是个不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