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卫青“宽厚豁达”很恰当,霍去病跟“宽厚”十万八千里,跟“豁达”完全不沾边。李广因为卫青临时改变行动路线,导致行军失期,在办案人员讯问下,悲愤自杀。李敢认为,父亲的遭遇,卫青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他打伤了卫青。霍去病得知李敢打伤舅舅,趁陪同汉武帝围猎之机,射杀李敢。这就是所谓,卫青霍去病甥舅俩,害死李广李敢父子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李广之死与李敢之死,性质完全不同,卫青和霍去病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也完全不同。

李广之死

这件事发生在元狩四年的漠北大战,是汉匈之间最大规模的一次战争。战前,李广找到汉武帝,要求以前将军身份随军出征。

李广的请求不难理解,老将军征战一辈子,眼看年近七旬,再也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了,而他这一辈子,就缺一个封侯的功绩,为他的一生画个圆满的句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武帝本来是不同意李广出征的,一是李广年岁太大了,不适合再出征;二是汉武帝一致认为,李广此人“数奇”,命不好,由他参加的事准没好结果。但禁不住李广的苦苦哀求,汉武帝松口同意了。过后,汉武帝又后悔了,就让人给卫青去了一封密函,让卫青心里要有数,不能让李广充当前将军。

队伍在行军过程中,探知到匈奴单于的所在地后,卫青按汉武帝的意思,将李广调到东路,做迂回包抄的策应部队,而改任公孙敖为前将军,跟随他由中路,直击匈奴单于所在地。

李广对卫青的这个安排非常愤怒,在争执无果的情况下,他没有与卫青告别,就率军出发了。结果,李广真的不幸被汉武帝言中,他非常倒霉地碰上了大风沙,迷了路,没有按期达到目的地。李广失期的结果,导致合围匈奴时,不能形成包围圈,单于逃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卫青需要给汉武帝写战报,就让人去找李广询问失期的具体情况,李广一言不发。卫青就让长史传唤李广的幕府人员,对质受审。

李广不让幕府人员出面,说,这事跟他们无关,要审就审我,并说了如下一段话:“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言罢拔刀自刎而死!

李敢之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敢当时也参加了漠北大战,只不过他是随霍去病出代郡。这一战,他们一直打到狼居胥山,歼敌七万多人,从此漠北无王庭。李敢此战夺了匈奴左贤王的旗鼓,因此受封关内侯。

漠北大战,李敢封侯,父亲却因为失期自杀,而原因就是卫青,临时改变军事部署造成,所以李敢觉得,父亲的死,卫青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此,李敢竟然跑到大将军府,找卫青寻仇,出手打伤了卫青!不过,卫青并没有因此报复李敢,将这件事压了下了,但还是被霍去病知道了。

霍去病很生气,你一个小小的校尉,竟然打伤大司马大将军,作为外甥,霍去病决定为舅舅报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恰逢霍去病陪同汉武帝围猎,李敢也在其中,围猎过程中,霍去病竟然一箭射死了李敢!霍去病的行为,让汉武帝非常怒火,在痛责霍去病的同时,汉武帝不得已,对外公开说,李敢是被鹿角顶死的。

卫青对李广之死的责任

客观地说,卫青在李广之死这件事上,责任很轻,甚至说无责任。本来对李广的军事部署,卫青是奉诏行事,调换李广不是他的责任。即便没有汉武帝的命令,卫青作为最高统帅,需要部下调整部署,也是无可厚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广失期,有意外成分,卫青传讯,只是履行正常的手续,并没有加害李广的意思。当李广拒绝后,卫青没有难为他,让人找他的幕府审讯,已经很给李广面子了。但显然李广自己心中不平,以死抗争,这恐怕也不是卫青所能料到。

史书说,卫青让公孙敖为前将军,出于自私。也许吧,但这没什么可以指责,皇帝不让用李广,况且很可能卫青也觉得李广不可用,作为统帅,用谁,那是他的权利,他对结果负责,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呢?

所以,将李广之死的责任,推到卫青头上,是很不负责任的说法。这个说法,源自于司马迁的观点,司马迁与李家关系好,很推崇李广,所以不惜贬抑卫青,这是有色眼镜作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霍去病对李敢之死的责任

相对于李广之死,李敢真真切切死于霍去病的箭下,毫无疑问,霍去病要承担责任。霍去病为什么要这么做,原因有三个。

一是李敢的行为太出格,激怒了霍去病。即便卫青对李广的死有责任,李敢都不应以寻私仇的方式,打伤卫青。况且他打伤的是当朝第一人,大司马大将军,自己的顶头上司。

二是霍去病骄横惯了,从来没把李敢这样的人放在眼里,包括性命。李敢的行为,无疑羞辱了卫青,做外甥的霍去病当然不能接受,况且霍去病能今天成就,跟卫青的指点和赏识息息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霍去病此人性格张扬,他在军中非常跋扈,从来不把军士的性命放在眼里,对人从来只看军令,与战友们只有上下级关系,没有亲情。这样的性格,这样的为人,在皇帝的宠信下,做出射杀李敢没什么奇怪的。

三是霍去病与卫青的微妙关系。自打霍去病名声鹊起,汉武帝刻意压制卫青,让卫青受了不少委屈。这件事霍去病心知肚明,他不能改变汉武帝与卫青的关系,因而对自己的舅舅,多少有那么点歉意。

当李敢打伤舅舅后,霍去病以极端的方式,射杀李敢,我个人感觉,霍去病有以此向舅舅表明心迹的成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将门与豪门的恩怨

李家和卫家,代表了两种完全不一样的人生轨迹。李广一门祖孙三代,为大汉奉献了一辈子,却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没有得到封候拜将的机会。卫氏一门,因为皇后卫子夫,从一个奴隶之家,迅速飞黄腾达,成为帝国最荣耀的门庭。

虽然李家得不到封侯,自身的原因很大,卫家能光耀门庭,跟卫青霍去病自身的能力息息相关,但在司马迁眼中,他无论如何接受不了,那种靠裙带关系发达的人。所以,司马迁不遗余力地褒扬李广的忠烈,又不时地对卫青投之以鄙视的眼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假如去掉有色眼镜,再读这段历史,恐怕人们的结论会发生巨大变化。不过,历史本来就是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角解读的结果。司马公以他的视角,留下了皇皇巨著《史记》,这笔精神财富,永不可磨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9评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德山人6998 文化领域创作者05-05 16:16

32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说是卫青和霍去病害死了李广父子,就是完全、彻底的胡说八道。

实际上,卫青从一个骑奴到大司马、大将军,唯一的运气就是他得到了平阳公主的赏识、刚好汉武帝临幸了他姐姐因此发现了他的才华,仅此而已。

他并不是像历史上很多靠裙带关系上位的人,他只是获得了一个机会,然后就是凭着自己能力和军事才华,一步一步的为汉武帝荡平了匈奴威胁。这样的人,他做错了什么?

但是,在古代那种世袭罔替,论资排辈,不看能力,只看出身的大环境里,写出史记这样经典作品的司马迁,在这个问题上也带有明显的偏见和选边站队。作为一个史官,原本就应该尊重事实如实撰写,而不应该带有感情色彩和个人偏见,所以我个人对司马迁并不是特别信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司马迁在史记里,明显的对卫青的出身有着明显的偏见,而刻意渲染李广的英雄形象。究其原因有三:一、司马迁与李陵有私交,一直同情李陵的遭遇,以至于不顾武帝从战略全局的需要处置李陵的用意,而逆上意进谏,惹恼武帝,把他阉了,使他怀恨在心,产生了个人偏见;

二、李广之死和一生难封,让朝廷中眼红卫青成就的人心中不平,比如对卫青肯定会有一些议论和不满,司马迁作为一个小人物在其中受到了影响和感染;

三、霍去病不经过法律程序悍然射杀李敢,让朝堂里那些对他们舅甥眼红和不满的人认为霍去病仗势欺人,而武帝又没有对霍去病进行严厉惩罚,加重了司马迁的情绪反应。

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刻意美化李广而贬低卫青、霍去病。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卫青的出身,作为一个骑奴,不但做了公主的丈夫,还做到了大司马大将军,让那些贵族心里难以平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其中最不平衡的就是李广,在卫青没有做到大将军时,他就当面冷言冷语,多次讥讽。李广能够称之为飞将军,那是因为他善于小规模袭扰、打游击战争。所以虽然声名在外,但是对汉匈对抗的大格局并没有本质的意义。

而李广一生中,确实也没有打过哪怕能够被历史铭记的战役级别的像样的胜仗,这样的人,有什么资格哀叹”难封“?难道就因为你有个飞将军的外号?而卫青霍去病打的每一仗几乎都是影响汉匈格局的战略级别的,而且几乎是百战百胜。每战必让匈奴的势力大幅消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再回头看看李广父子的死亡。李广年逾六十,之前又有被匈奴俘虏的历史,汉朝并不缺将,在决定汉匈命运的关键战役,从大局出发,不可能为了照顾个人情绪而且冒险。以李广在卫青帐下听用那么多年,卫青对他的了解,根本不敢把这么重大的战略级别的战役交给他做前锋来赌博。

优秀将军之所以优秀,就是从来不会把战争结果寄望于赌博和运气,而是仔细推演、设计,降低所有能够想到的风险。但是李广却置气不停指挥,破坏了整个战场大局。虽然在卫青的合理指挥下,最终打赢了战争,但是李广不听将令的做法是非常严重的、危险的,如果形成风气,那以后怎么行军打仗、指挥若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卫青没有惯他倚老卖老的习气,严厉斥责了他并上报了汉武帝。这么重要的战役因为李广不听指挥擅自行动而迷路,所部居然没有能够参战,这也说明了李广对战争的影响毫不重要性。李广自己羞愧难当,拔剑自刎。

以李广的作为,如果卫青气量小,根本不会给他拔剑自刎的机会,而是直接军法从事。但是李敢对父亲的死产生了强烈不满,私自闯入大将军府刺伤了卫青,卫青却还为保全他而隐忍不发,对外隐瞒。

一个下级军官私闯公主、大将军大司马的府邸刺伤大将军,这是谋逆犯上,如果卫青报到武帝那里,恐怕就不是杀一个李敢的问题,不诛他三族就不错了。平阳公主气愤之下告诉了霍去病,李敢是霍去病帐下的将军,霍去病治军极严、赏罚分明,加上年轻气盛,一怒之下,私自射杀了李敢。汉武帝知道后将他流放朔方、镇守边关,不幸的是在往朔方的路上,感染瘟疫,英年早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还原整个事实,他们根本没有害死李广父子,相反,卫青还一再包庇、维护李广父子。然而他父子俩仗恃自己是将军世家而目无法纪,骄横任性,自寻死路而已。

卫青骑奴出身,从小受尽欺辱,在父亲家放过羊,其余同父兄弟也不把他当人看。后来岁数大了些,卫青回到母亲身边,做起了平阳侯府的骑奴。所以深知民间疾苦,对将士爱护,对同僚大度,从不养士,位及人臣却不盛气凌人,出了名的好脾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漠北之战后李敢怀疑卫青逼死其父,所以在卫青府中袭击卫青,有的记载是击伤,有的记载是武器刺伤,不管是哪种,按汉律,公然袭击最高军事统帅,以下犯上,可是灭族死罪,卫青只要将李敢交给司法部门,李敢不仅必死,也会连累一门,然而卫青不予声张,已经十分厚道了。

2.苏建部在公元前123年全军覆没,苏建只身逃回被问罪,卫青当时刚刚上位大将军,众将均劝大将军杀了苏建以立威,被卫青拒绝。苏建花钱消灾,后被起用上郡太守。随着卫青军功日盛,后宫卫子夫因为生下第一个皇子母凭子贵成了皇后。武帝甚至希望众臣朝拜卫青,只有汲黯拒绝,卫青不仅没有不满,还十分敬重汲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说霍去病,宽容豁达真跟他没什么关系。霍去病刚出生时的确很苦,但一年后卫子夫开始发迹,尤其是公元前138年馆陶公主袭杀卫青事件后,武帝非常恩宠卫氏一脉。卫子夫成了夫人,卫青成了太中大夫,卫长君成了侍中,霍去病母亲卫少儿正和陈掌私通,武帝赐陈掌富贵。霍去病可以说含着金汤勺长大,有些傲慢和盛气凌人。司马迁甚至在史记中记载,武帝赏给霍去病大量酒肉,霍去病宁愿烂了,然而军中已有士兵饿着肚子,极其不体恤士卒。司马迁与卫霍不合,夸张是应该有的,但是可以看出霍去病也不是卫青那样的好好先生,虽然赏罚分明,但并不赞同卫青那般与士兵同甘共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霍去病看来,李敢漠北之战前不过校尉,跟他混了以后得了赏封了侯,当了个九卿郎中令,怎么就敢胡作非为了。惹了其他人也就罢了,居然惹了卫青,要知道霍去病从来没有感受过父爱,他的成长一路有卫青提携帮衬,卫青名为舅舅,实为舅父,李敢对卫青下重手实际已经触犯了霍去病的逆鳞,不死不足以泄愤。年轻气盛加上武帝一贯宠霍去病,所以一箭射杀李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李广,主要是命不好。年轻时期容易封侯吧,他却生在文景时期,文景二帝虽是明君,但对匈奴的策略是以守为主,辅以和亲,李广在等待中空耗了青春。平定吴楚之乱中李广勇夺叛军将旗立下大功,但是私收梁王将军大印犯了帝皇大忌,啥也没捞着。武帝初期武帝极为重视李广,马邑之战韩安国为前线总指挥,下辖四将,李广就是其一,公元前129年汉军四路出击李广也是一路主帅,可惜李广不适应武帝这种以攻对攻打法,不是迷路就是惨败要么无功而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李广将一切赌在了漠北之战,厚着老脸求取了先锋,但武帝已经认定李广数奇命不好,暗中吩咐卫青剥夺李广前锋一职。最后李广在迂回中迷路失期,不愿被刀笔吏侮辱,自裁。简单来说,他的一生就是个杯具。

评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减水书生 青云计划获奖者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05-20 20:42

2赞

好人跟好人作对、好人害死好人,此类事情比比皆是,真心没啥奇怪的。

司马光也算君子、王安石也算忠臣,但这两个人的关系简直就是不共戴天。

这就是好人跟好人作对。

东晋司空王导,翩翩士大夫一枚;东晋尚书周顗,豁达君子一个。结果呢?

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这就是好人害死了好人。

卫霍二人与李广父子的关系,确实没到互为仇雠的地步,但确实是一种我不杀伯仁而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卫霍甥舅与李氏父子的人格画像

卫青为人谦卑,霍去病则个性张扬。

这两个人虽然都是私生子出身,但却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性格。

所以,性格为何,与环境没有必然的关系。

司马迁评价李广“勇于当敌,仁爱士卒”,结合李广的戎马一生,堪评担当和仁义。

但李广有杀降和杀霸陵尉两个污点,所以,李广并非宽容豁达之人。

但瑕不掩瑜吧,李广算是一个好人。

李敢在史料中没有太多评价,所以只能依史实画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朔六年一战,李广李敢父子带兵被匈奴大军围困,李敢率数十精骑突入匈奴战阵以安定军心。就此事论,李敢堪当一个勇字,将军领兵犯险表率,所以李敢与其父李广一样都是担当敬业之人。

李敢因其李广自刎一事,迁怒大将军,而击伤卫青。这是典型的不计后果,按汉律,起码这得是杀头大罪了,所以李敢为人做事,莽撞而不计后果。

2.武帝授命、卫青徇私与李广之死

李广但求一个封侯的机会,所以在武帝面前争得了一个前将军的位置。

《史记》记载,武帝因李广“数奇”,故暗中嘱咐卫青不让李广临阵对敌。

所以,在漠北决战之时,卫青临阵换将,让李广与右将军迂回行军,所以李广错失了与匈奴单于正面对敌的机会。

而卫青也有私心,换上了自己的心腹公孙敖争得了一个可以立功的机会,可能在对阵时占了前将军的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广迂回行军,但因迷路失期,所以大将军卫青要他说明情况。

回朝之后李广也要面对廷尉府的军法责问。

按汉律,失期当斩。

罪责虽大,但可能罪不至死。

因为漠北之战打了大胜仗,所以武帝会有恩赏。此外,失期而贻误战机的事此前也有过,一般是花钱赎为平民。

但李广一时想不开,于是军中自刎了。这也就使得李氏家族与大将军卫青结下了仇怨。

3.李敢泄愤、骠骑一怒则李敢殒命

李敢因为父亲李广军中自刎一事,耿耿于怀,所以击伤了大将军。

这是重罪。

卫青正是炙手可热之时,朝臣都要向其行跪拜礼。击伤大将军相当于不给换地面子,不给皇帝面子就是忤逆大罪了。

但是,一向谦卑的卫青,忍了。

卫青忍让的原因,一是性格使然;二是李广自刎,他心中也是有愧。

毕竟漠北之战时,李广是卫青的部下,没战死反倒军中自刎,可以说也是间接被卫青逼的。

但是,骠骑将军霍去病却不能忍了,卫青是他舅舅,而且也是他从军征战的引路人。

所以,上林狩猎之时,骠骑一怒,搭弓引箭射死了郎中令李敢。

4.总结:血气满满的秦汉丈夫

大将军逮捕李广的幕府军校要问责,原因很简单,你李广迷路失期,没赶上漠北决战,我卫青必须得问个清楚,要不没法想武帝交代。

这里要注意:卫青还算谦卑的,给了李广面子,仅是逮捕了李广幕府,没有责问李广。

但李广则认为自己这个老将军被冒犯了,而且是极大的冒犯。

而且卫青临阵换将,此时又来寻衅,这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加之征战40余年仍未封侯,而看着卫霍外戚等小辈将领都贵不可言了。

所以,李广也就当真想不开了。

秦汉丈夫都是血气满满的,自杀成了当时朝堂重臣的流行风尚,颇有二战时日本武士道风气。

种种不公、种种挫折,回朝还有面对刀笔小吏,所以李广便挥剑自杀了。

但是,李广的这个心路历程,卫青是体会不到的,因为他的从军之路太顺了。

李广之子李敢也是一个莽撞丈夫。

卫青可是大将军啊,他说给打伤了就打伤了。这打的可不是大将军,打的是汉武帝。

但是,秦汉丈夫们就是敢作敢当,从来不忍着,看你不顺眼就要动手。何况你卫青是间接的杀父仇人。

李敢莽撞,还有比他更莽撞的人,大家都是血气满满。

20多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比李敢还要血气方刚,你敢动手,那我就动“枪”,于是一支弓箭便结束了李敢的性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敢可是九卿高官,三公下面就是九卿。一个九卿高官,你霍去病说杀就杀,这不是杀人的问题,这得上纲上线,这是造反啊。

但是,霍去病就敢了,而且就杀了。

李广因卫青不公而挥剑自杀、李敢因李广之死而迁怒卫青、霍去病因李敢击伤卫青而箭杀李敢。

从个人性格解释,他们都是情商低。

但放在当时的环境和风气看,这就是秦汉风气。

他们的关系,起因都很简单,也没有谁必须要把谁整死。

但结果却是搭上了李广父子两条人命。

要不是汉武帝徇私,大汉朝堂还得搭上一个骠骑将军。

非要解释其中成因,那就是误会、猜疑以及当时血气满满的争心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