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年六月,法国都会有五、六十万高中生参加长达四小时的高中哲学会考笔试(相当于中国高考)。

我们常教学生或孩子思考,

又害怕他们因为懂得思考

而不服从管教,

因而扼杀了思考。

我们会用「不要想太多」,

来规训他们生命的奔放,

因此教他们思考是危险的,

因而,哲学是危险的。

因为它要求思考,

思考那不被思考的事情!

因为学会了思考,

他们会顶嘴、反驳、要求合理。

但是,转念一想,如果透过思考寻找理由彼此说服与沟通,不因为学生或孩子顶嘴而认定他们不受教,他们便可能在思考过程中学习如何倾听与沟通。

而大人只要放下身段,不以权威自居,将会成为他们末来最好的对话者与忘年之交。大人也可以从他们的真挚,反省我们太过人性的世俗,学习到我们可能早已遗忘的纯真。

因此,重点不是「不要想太多」而是「怎么想」。

哲学教育也不会停留在怎么想,因为,思考在某一刻会触发行动。

法国高中有个耳熟能详的谣传:在上了一学期的哲学课之后,哲学老师教导如何找出问题意识,针对一般看法提出反思,形成定义后,进行正反论证、旁征博引等等。期末考到了,老师出了一个题目:何谓风险?并规定作答方式、答题时间、评分标准。

结果有个学生以很快的速度交卷,并得到了最高分。

他在一本几页的答题本的最后一页,只写着一句话:

「这就是风险。」

这个故事后来也发展出其他版本:「何谓勇气?」「何谓胆量?」

这个故事后来还被拍成电影,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创意,对思考后所付诸的行动,还要勇于承担行动的风险。当然,只有第一个人是勇气,其他就是毫无创意的重复和模仿。

法国高中哲学教育的要点

如果你真的相信「何谓风险?」是法国高中哲学会考题目,可能就小看了这个背后的规划,因为小学一般作文的考题,也可以出这样的题目。先看一下2015年「人文」、「科学」、「经济社会」与「科技」四组的考题,每组都有两题论文写作加上一篇文本分析。分别如下:

【人文组】

论文写作

第一题:尊重所有活着的存在,是一种道德义务吗?

(Respecter tout etre vivant,est-ce undevoir moral?)

第二题:我是我的过去所造成的吗?

(Suis-je ec que mon passe a fait de moi?)

文本分析: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节选,1840年

【科学组】

论文写作

第一题:艺术作品一定要有意义吗?

(Une oeuvre d'arta-t-elle toujours un sens?)

第二题:政治可以回避人们对真实的要求吗?

(La politique echappe-t-elle a l'exigence de verite?)

文本分析:西塞罗《论占卜》节选,公元前一世纪

【经济社会组】

论文写作:

第一题:个体的意识只是所处社会的反映?

(La conscience de individu n'es-t-elle que le reflet de la societe a lquelle il apparent?)

第二题:艺术家的创作是可被理解的?

(L'artiste donne-t-il quelque chose a comprendre)

文本分析∶史宾诺莎《神学政治论》节录,1670年

【科技组】

论文写作

第一题:文化造就了人类?

(La culture fait-elle l'Homme?)

第二题:人若不自由也可能幸吗?

(Peut-on etre heureux sans etre libre?)

文本分析:休谟《人类理解论》节录,1748年

光看题目的深度或难度与多样性,以及人文组、科学组、经济社会组、科技组等各个不同组别都要学哲学,便让人好奇这些题目基于什么样的「课纲」,或是根据什么课程内容的编排,以及什么样的教学过程,才可以使学生知道如何作答?

法国的高中哲学课纲订立着重在五大主题、哲学家、重要的观念区辨(参见文末「法国高中晢学课纲」),不过,这个课纲是「简纲」,而不同于xx的「详纲」;加上考试的推波助澜,使得法国坊间充满着琳琅满目的哲学教材。

法国高中哲学教育的重点可分为「观念」与「作者」两部分。

在观念方面,「普通会考类别」主要分为五大范畴:

主体(自我认识);

文化;

理性与真实;

政治;

道德。

透过这些基本概念,再扩大延伸出如平等、威觉、欲望、语言、宗教、表现、国家或义务等观念的思考,再根据不同学科斟酌比重。

除了观念,学生也须研读作家或哲学家的作品,毕竟阅读这些作品对于了解哲学十分重要。

课程提供了会考范围的哲学家清单,里面共有57位作者,从时期来分,可分为:

「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从柏拉图到奥坎,共15位作者)

「现代」(从马基维利到康德,共18位作者)和

「当代」(从黑格尔到傅柯,共24位作者)等三个时期。

除了古代到中世纪很难用现代国家的概念来区分,现代、当代两个时期的42位作者中,,19位是法国人、10位是英国人(或英文著作)、9位德国人,以及4位欧洲其他国家的作者。

法国高中哲学教育不从哲学史教起,而是注重问题意识的发现、对定义深入探讨,并强调正反论理的过程。哲学于是成为跨越人文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及培养公民思考能力的教育。

法国的教科书岀版业者便根据上述原则径行撰写,这一册法国高中哲学读本——理性与真实篇即是上述五大主题的其中之一。

本书是怎么编排的?

从这一册的主题「理性与真实」来看,除了导论之外,分成了四个子题开展,分别是:

「理论与经验/论证」

「诠释」

「生命/物质与心灵」

「真理」

主轴可以放在何谓「真实、实在」(realite) 以及对「理解」真实的可能与探索的方式,由于思考涉及到理性,真实则涉及到存在,也可以用更大的「思考与存在」之间的框架来理解。

因此,这一册的内容在五册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之中,虽然不见得是最困难的,但却是最具深度的,并且触及了许多人几乎已放弃探问的问题:生命从哪里来?

我们如果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是真实,那么我们的理性是透过什么方式来理解它呢?这个真实是独立于我之外,还是依附在我对它的认识或诠释呢?如果只透过经验来理解,我们如何面对一种个人经验的概然性与相对性;如果是透过慎密的假设推论,具有逻辑一致性的理论所建构岀来,理论和真实之间的距离为何?

细看本书的编排结构,从「一般看法」和「思考之后」两种看法的对比开始,因为,思考起于对于生活周遭以及刻板印象的反省。接着试图找岀「定义」,再从定义找出「问题意识」,并在整个陈述的脉络中,不断点出「关键字区分」。从几个大问题中,再细分出几个更小的问题,借着哲学家不同观点的「引文」,一方面回到原典阅读,另一方面,阅读是为了分析这些观点的「论据」。因此,面对哲学家,他们并非被当作大师来膜拜,因为尽信书不如无书,偶像崇拜不是教育的目的,这些哲学家的文本,只是作为思考时正反意见的参考,并用来扩充我们思考时的深度与广度。

接着,再从「进阶问题思考」、「延伸思考」,更广泛地去思考本书的内容,并辅助以电影、绘画、历史、新闻报导、文学等不同例子,从而再次深化问题意识,以便让哲学的反思能够进人某种具体情境中来思考。

比如说:在「一般看法」中,诠释被当作是主观甚至是任意的,好像应该要避免做出过多的诠释,以免丧失客观性,我们就可以进步反思,是否可以不要诠释,或是诠释就完全不好?

比如说,法官对犯罪事实的判决,不单是援引法绦,而必须兼顾法律精神,才能进行综合考虑。这个过程中,法官进行了对事实的诠释;医师在诊断病情时,不仅是针对发生的症状,还必须考虑到病史以及产生相同效果背后的多种可能性才能确定,这个过程中,医生对病情进行了诠释。

因此,即使在所谓的客观判断,并不完全排斥诠释,诠释也可以是某种深思熟虑后的产物。不仅如此,人类活动常常存在着象征性意义,如神话、艺术与文学作品、电影等等都需要被诠释,这些意义才能被再次看见。

诠释上不可避免的主观,还可以透过怀疑论「人是万物的尺度」进一步加强,甚至说出:不存在客观真理,一切都是主观、个人、相对。

这种相对性真理的主张,一方面,我们避免陷入一种独断,而产生一种开放或谨慎的态度,挑战了既定事实的权威性,以及透过自己进行反思的必要性,提醒我们不可轻信自以为是,避免人云亦云的化约式观点;另一方面,要防范的危险会是,一切都是相对的,不仅事先判定了绝对真理的不可能,同时,也可能将自己变成绝对,因为,如果我们说,一切都是相对的,甚至说如果有绝对,那就是一种相对的绝对,转换一种彻底地对绝对真理的否定。

起于谨慎的怀疑论,最后可能变成无所作为的懒惰的借口,而进入到另一种独断。那我们如何面对这种荒谬的相对论结局?

关于诠释,我们当然可以根据尼采所说,「一切判断都取决于我们所站位置出发的观点」,去考虑到主观、相对的不可避免,但也不妨听听高达美的看法「与他者的讨论是一个好的诠释的绦件,讨论能让诠释更精准且更丰富」,诠释过程需要避免主观,不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诠释」,就放弃沟通,我们还是可以藉由带有批判性的讨论,超越主观与任意,朝向客观意义,在诠释过程中,带来更好的相互理解、对真实的确认与意义的开显。

「非物质」的事物是否存在?

传统上我们习惯将生命视为灵魂和肉体的结合,因此,探讨生命,常会触及到灵魂和肉体的二元区分、合与分离、主从。这个问题,也衍生到物质心灵之间的关系,当我们无法在经验上可以检证出「灵魂」是什么,常常将灵魂当成一种情感上的修辞,因为,它无法被验证,当然更视「灵魂不朽」是无稽之谈。

但是,如果灵魂不朽无法被证明,为何我们却很快接受了同样在经验上难以检验「物质不灭」的假设?灵魂不朽和物质不灭所隐含的前提是:存在就是存在,是不生不灭、不会消失的,而只有形式上的转变,因此,真正的消亡是不存在的。

在我们尚未破解这个谜题之前,就生命而言,心与物质看似二元对立,各自有其重要角色,不过在科学主义下,我们却习惯以物质来解释精神,而精神性力量也大多屈服于物质性力量。

是否只有物质性存在,或是我们可能只用物质性的方式,来解释我们认为真实存在的事物,意志、思想、灵魂…等等?这些都是物质性的存在吗?我们是否间接否定了「非物质性」的存在?

或许这种非物质的精神性存在被斥之为无稽之谈,人是否就只能用物质性存在来解释一切并且以物质效能来区分等级?在AI人工智能研究甚嚣麈上的这个时代,如果精神是以物质来解释,如果有一天AI的学习能力超越了人,或许要说,这个趋势已经是不可逆的发生了,AI就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存在?

如果我们假设了非物质的存在,如哲学传统所预设的,不管我们称之为什么:精神、理智、思想、灵魂、自由意志、生命,并将这种非物质性存在作为我们区分人与AI的标准。将人视为是具有精神性的物质存在,而AI只不过是效能较佳的物质性存在,或为了人类生活的工具性存在。

试想,如果,物质到生命的转换是可能的,一旦AI有了生命,有自主的判断意识,我们如何面对这样物质性的存在?生命之谜依然盘桓不去,也激发了人类的好奇心,创造一个效能更高的存在。

一旦,万一有一天AI有自已的意志想要脱离人类的控制,就如同小孩长大,要离开家里,脱离父母的控制或不再依赖父母,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吗?甚至可以想象万一有一天,AI会不会觉得人类的能力不如他们,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甚至是多余的低级存在?人类的创造是否正在走向自我毁灭之路?还是这是人类所想望的真实?

这些对生命的反思,在人开始思索质疑周遭发生的现象以及既定价值时,就会开始发酵。我们还是可以停留在「反正什么都一样」的相对论当中,以无所谓的态度去逃避思考,当然,也可以透过这本书的「问题意识」,进一步以正方、反方思考人性或共同生活中必然触及的问题及价值,以及可行的解决之道。不同观点能提供参考,破除一些逻辑上的矛盾,但真正的答案还是属于愿意思考的人。

相关链接,点击以下蓝字标题阅读

孩子的思辨力最重要

来看法国孩子都爱看的哲学书

万千法国家庭首选哲学启蒙书

法国教师推荐读物

《菲洛梅娜的哲学世界》

5岁+ 亲子阅读

7岁+自主阅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套装8册

哲学启蒙从这套书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孩子们思考这些问题时·····

什么是美丽?人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

如果超有钱,就会很快乐吗?

当世界只剩下我一个人的时,该怎么办?

长大后一定要工作吗?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就是真正的自由?

怎样才能不害怕?

我们为什么会微笑?

我们该如何为他们解答……

打开菲洛梅娜的哲学世界,用温暖的故事融化生命的困惑。

8个小故事,给你8种思考世界的方式。

小主人公菲洛梅娜邀请小读者们跟着她和她的猫咪,穿过树林,去散步,去发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菲洛梅娜的哲学世界》系列丛书

作者:(法)费德里克 -艾尔巴扎拉

绘者:(法)拉·瓦瓦

译者:梅思繁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5
定价: 160.00元,一套共8册
ISBN: 9787308188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