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李雷急匆匆大步流星地走进操场的大门。
看台上,韩梅梅独自一人刷着手机。
李雷赶紧凑上去,“亲爱的,等好一会儿了吧?”
韩梅梅头也不抬,“你从哪儿来呀?”
“刚才师姐要搬办公室,去帮她搬东西了。”
“哼……”
李雷见势不妙,赶忙躬身道:“今晚我预定了去吃日料,走,带你去~”
“……”
这次韩梅梅毫无反应,连哼都不带哼一声。
“完了完了”李雷心里一紧。
一些念头在李雷心里闪过
【总有不虞之隙,情侣之间有点小矛盾没啥】
甚至【女孩子总是有点矫情,过一会儿就好了】
都是常识啊,但都不能说服李雷。
“我得弄明白梅梅到底是为什么生气,才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啊。”
可能让韩梅梅生气的原因大概就是两个——师姐和日料。
话已出口,收不回来了。要弄清楚原因,似乎可以试试逐个击破?
李雷小心翼翼地试探,“梅梅你知道吗,师姐有男朋友了哦,刚才去搬东西姐夫也在。”
韩梅梅看向另一边,依然不说一个字。
看来没有什么效果啊,好像不是因为师姐?
那再试试日料。但是现在已经试过师姐了,可能会有干扰?
所以最好有个平行世界,在这个平行世界里,回到说师姐有男朋友之前。
“我们不吃日料,吃你想吃的吧,梅梅?”
“吃火锅去,要把你吃穷!”
原来就是因为吃的,李雷长舒一口气。
到此,问题基本上解决了。但是李雷还想弄得更清楚些。
因为他说去吃日料,梅梅就生气了,这中间是什么原因呢?
“梅梅你是不是不喜欢吃日料呀?”
“废话,跟你说过的啊,你是不是傻?”
“是因为觉得贵吗?”
“就是觉得不好吃。”
这中间的原因弄清楚了,李雷又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梅梅平时脾气挺好的呀,也挺大方的,就算真的不喜欢日料,怎么会因为我说吃日料就生这么大的气呢?这中间可能还有其他原因?比如,可能是因为我提议去吃日料时说话说的不对?
要研究这个问题就有点棘手了,得等下次又惹梅梅生气(李雷可不盼望着再有下次),要不就必须在平行世界回到故事的一开始——
“哼……”
李雷见势不妙,赶忙道:“梅梅我听说小吃街新开了一家日料店,据说挺好的,我们今晚去吃怎么样?或者你有什么想吃的吗~”
“说了多少次不吃日料?到底有没有把我放在心里?”
“啊对不起对不起,是你男朋友脑子太笨了。我们去吃火锅吧?点你喜欢的鸭肠和小酥肉,再去买杯奶茶~”
“哼,这还差不多。”
果然,并不是一说日料梅梅就一定会生气到冷战,沟通方式很重要啊。
现在总结一下,就是说因为韩梅梅不喜欢吃日料,所以跟她提去吃日料就会让她有一定程度的不快,加上要是说话语气不对,就会让她特别生气。
问题弄清楚了还没完,还要想办法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避免下次再惹梅梅生气。
为此,李雷想出了两条针对性的策略——第一,用一个笔记本记录韩梅梅的生活习惯,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不断提醒自己;第二,时刻注意自己和梅梅说话的方式、语气。
在这次惹韩梅梅生气之前,李雷大概每个月都会惹韩梅梅生气一次,而在李雷采用了这两条策略之后,小半年都没再惹韩梅梅生气。
从此,李雷和韩梅梅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这就是心理学研究一个问题(韩梅梅为什么生气?)通常的研究思路:
- 1. 确定变量间预测关系——引起韩梅梅生气的原因是提到吃日料而非师姐(What问题,“提到吃日料”是自变量,“生气”是因变量)
- 2. 探索中介机制——觉得日料不好吃-不爱吃日料(Why问题,解释为什么自变量可以预测因变量,中间的因素是中介变量)
- 3. 寻找边界条件或调节作用——并不是任何时候提到吃日料都会引发韩梅梅同等程度的生气,还会受到说话方式影响(When/Where问题,自变量是否能有效预测因变量受到另一因素影响,这个因素被称为调节变量)
- 4. 开发干预方法并检验效果——针对自变量,记录韩梅梅生活习惯;针对调节变量,注意说话方式(How问题,如何基于发现的变量间的关系,通过改变行为已达到想要的效果)
当然,心理学研究不能依靠单次检验(故事中的单个现实行为或单个平行世界),通常需要大量的受测者,这是因为,多数心理学研究试图探索人们普遍的心理、行为规律。但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研究思路也会影响心理学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认清问题。
而在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中,隐藏了三点特质:
- 不囿于成见,不耽于常识。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解释身边发生的一切事情,更希望能够简单的解释,因此很多时候着急去下定论,听从【女孩子总是有点矫情】或【情侣之间总有点小矛盾】这样的声音;但真正对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往往是潜藏的,不那么易得的,既需要细心又需要耐心。
- 条分缕析。“控制变量”是研究中的关键之一,在生活中“控制”不易实现,但面对“一锅粥”的情况,仍需要细想事情的所有影响因素,理出头绪,逐一看待,分析处理。
- 相信改变和塑造。分析问题对事不对人,关注可以改变的因素,以及如何加以改变。
最后必须指出,虽然本文以一个关系问题作为例子,但并不是说学心理学的人就一定能处理好关系问题。毫无顾虑地试误以检验假设无疑是低情商的表现,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过于理性也会招致反感。本文先不谈怎么“高情商”地解决问题,但至少有意识并合理地用心理学的思考模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是好的处理问题的基础,或许比从心理学中去学如何处理问题的知识更加有所助益。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