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营企业的目标是“盈利”,围绕“钱”、“人”、“物”,做配置,实现最大化产出,每一天都离不开钱,没钱就得融资,在融资的道路上,“短贷长用”就成了企业经营的巨坑。它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1、融资渠道狭小

直到今日,我们绝大部分企业还只能通过银行这一间接融资途径解决,我们知道,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不科学,同样,企业运营资金来源单一也很不安全。很多问题就应运而生。

2、融资方式错位

在公司治理结构上,中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存在对所有权、控制权、经营权有着差异巨大的认知,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中国人不习惯股份制,民营老板害怕辛苦打下的江山易主,家天下思想根深蒂固,习惯家族经营,一旦引入股份制,则会在分权时产生较大问题。所以在资金短缺时,债权融资是第一选项,比例过高,股权融资比例过低。自然而然会导致借短期流动资金,投资到长期固定资产上面,就是“短贷长用”。这种情况很容导致资金链断裂,企业倒闭;实际情况更加糟糕,一个民营企业可能从几家银行短期贷款,有一家收回,企业资金链立刻就会紧张,倒闭就在顷刻之间。对于企业来讲,资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融资投向不明

几乎所有的中小企业都在谈融资难的问题,但我们应该注意到有部分企业存在过度融资的问题。一个民营企业,找到一个模式,在细分市场中很快做起来了,这时候他的营业额和利润面看起来都很好,主业稳定,银行蜂拥而上,营销承诺给予融资;民间资金希望能合作,资本机构希望能入股。在可预见的周期内,企业生产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资金,在空余资金增值盈利的驱动下,企业可能会走向自我膨胀,开始涉足多元化、跨领域投资、甚至高息拆借,这时候,投资链条超出管理能力、投资越广泛风险爆点越多,精力分散后影响主业营收,投资行业出现波动后,造成资金链断裂,从而出现风险。

另一种情况是,在国家公关经济刺激过程中,在补贴和金融市场流动性诱惑下,中小企业的盲目跟风和扩大再生产,不断出现新的项目投资,快速的扩张必然导致企业对资金需求的渴望,长期的项目贷款审批程序繁琐,而相对短期的信用融资手续就简便得多,这就导致企业更愿意采取快速便捷的融资方式来获得资金。这就出现了“短贷长用”的问题。

再继续融资,突然发现企业被评估风险过高、征信受影响,融资环境就变恶劣了。

4、金融机构推波助澜

银行之间也存在竞争。各银行之间为了效益、市场规模,存在争抢客户的现象,特别是在国家政策救市的时期,容易开闸漫灌,某些企业觉得资金来得容易,贷款资金越多就容易盲目投资。也容易出现双输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了解了问题所在,改善的方式也就应运而生了。

1、拓宽融资渠道,让更多的企业能够有直接融资的方式,股市也好,个人借贷也罢,更多的通过自己的主体来寻求支持。

2、让各机构、各金融品种回归本位。比如:创业企业的融资由风投来做,稳定期企业由银行来做,采购生产申请短期融资,设备采购厂房扩大申请长期融资,让所有的企业都能申请得到自己适用阶段的融资,也能用的来相关融资品种。

3、完善信用体系。真正做到让违规成本高企,劣币不再驱逐良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供应链金融服务。

前面发文已经讲过:供应链金融是伴随产业供应链发展一起起来的。金融机构针对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设计的金融服务方案,是一种将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捆绑在一起提供整体金融服务的方式。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引进自国外,由深发展(现平安银行)首次提出,现在做的比较完善的行业是钢铁、汽车、家电等。如今中国的各个银行都有了依托自己的业务模式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信用程度低,因此风险高。而供应链金融的模式是:找出这个行业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用核心企业的信用为中小企业来做反向担保,中小企业通过与核心企业切实存在的贸易往来记录和应收、预付款、或者存货、保证金、合格证来向银行申请授信额度。银行在确认了该企业符合信用标准,有还款能力之后,会提供一定的额度授信。这些信用不单单是中小企业的,也包含核心企业在内的供应链总体信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