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中国历史上一个无比绚烂的王朝,亦是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第一次亡国’——汉文化中断。

01

将近一百年后汉人虽重新建立了新的朝代,

但那种难得的文人气质已经烟消云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 汝窯青瓷蓮花式碗

在宋朝提倡文教的社会环境之下,禅宗思想与文人文化风气互相影响。

宋代陶瓷文化作为宋代艺术文化一个小小分支,在整个大时代的背景下,它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受到禅宗的深远影响。

“一切色是佛色,一切声是佛声”。

这“色”包含世间万物的同时,也包含所指的狭义色彩--青色。

在中国的五行学中,青是木的象征。青在中国文化里有生命的含义,亦是春季的象征。

瓷文化则在浓烈的禅学氛围带动下,吸收了禅宗思想形成了新的审美取向。

宋瓷的青色釉饰之美,清透如水,水即清净、平等心,提醒人们修此心,无净心不能生净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 汝窯青瓷水仙盆

02

陶瓷文化吸收了禅宗思想形成新的审美取向,

宋瓷百花齐放、空前发展。

在这个时候,瓷窑遍及南北各地,名窑迭出,品类繁多,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纷纷兴起。

举世闻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产品为世所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 汝窯青瓷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 汝窯青瓷奉華碟

03

传说宋徽宗做了个梦,

梦中他看见雨过天晴后的天空,他非常喜欢,

便命汝窑工匠烧制类似颜色瓷器。

于是这种介乎于蓝和绿之间的天青色,便成为了汝窑的代名词。

汝窑青瓷釉颜色淡青高雅,造型讲究,不以纹饰为重。

作为一个艺术家,宋徽宗对汝瓷材质、色彩、纹饰肌理等方面都有极为苛刻的审美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 汝窯青瓷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 汝窑天青釉菊纹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 汝窑青瓷盆

官窑器釉颜色粉青,色调淡雅,不崇尚花纹装饰,以造型和釉色见长,简极而美。

官窑瓷胎中铁分较多,胎色偏紫、褐、黑色,足底不上釉,由于瓷釉的流淌,使口沿处挂釉较薄,显露出带紫色的瓷胎,这就是通常行家所谓“紫口铁足”了,这一点成为鉴定官窑器的重要依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宋 官窑粉青贯耳弦纹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宋代 官窑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 官窑尊

定窑位于河北曲阳,创烧于隋,在唐宋盛极一时,特别是北宋时期,定窑瓷器还被宋朝选为宫廷用瓷。

到了元朝,定窑因为战乱不息而没落。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消失了600多年的定窑才又复烧白瓷,而目前仅存的定瓷作坊也不过十几家,可知定瓷的弥足珍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粉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定

钧窑是宋代著名窑址之一,可分为官钧窑和民钧窑。

钧窑在今河南禹县一带,宋代称钧州,宋初于此设窑,故名。

钧瓷乃瓷中之王,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一件精美的钧瓷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钧瓷的鉴赏要从九点入手,分别为:润、活、纯、变、厚、正、纹、境、浑。

在1200度以上的窑炉中,以火为画笔一气呵成。这样的‘画法’全世界仅有一家,它不是工笔画、不是写意画,它是“钧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 钧窑灰紫釉渣斗式花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钧瓷窑变时的色彩

哥窑也被列为宋代名窑,是历史上唯一的宫廷窑。但未见有宋人记载,只是后期明代才有文献记录。

虽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但有传说描述了哥窑起源:浙江处州人章生一和其弟章生二都是制瓷好手。他们俩人同在龙泉各设一窑,因生一是兄,所以被称为“哥窑”,生二为弟,当然称为“弟窑”,此二窑皆为著名民窑。

哥窑的釉色以青为主,铁足紫口,釉面有碎纹而著名,号日“百圾碎”。

纹片呈血色、黑蓝色、浅黄色等,其中以黑色最多,被称为“金丝铁线”;而按形状分则呈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等。

釉面开片时产生的美妙声音,如涧如泉、如琴如铃,犹如隐于大山深处的天籁之声,让人如痴如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 哥窑圆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代-明代 哥窑四方小洗

04

这些窑口虽早已经消失不见,但保留的瓷器,

见证了一千多年前中国最为灿烂的文化。

以上就是关于宋代五大名窑最基本的概述。

宋朝的瓷器注重造型和比例,不同于后世青花瓷的艳丽,也不同于其它彩瓷的繁复。

有着极高审美情趣的宋朝皇帝,在整个国家经济与文化双重发达的时代,造就了中国瓷器史上最为绚烂的篇章。

也就是在那个时代,活字印刷与指南针的发明,文字被更多的人阅读,从而科举仕途;中国更多的船找到了方向,从而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的瓷器,也随着船舶漂洋过海,与茶叶和丝绸一起,将中国的经济推向世界的前端。

本文由香港纪伯伦国家拍卖集团李总监撰写,欢迎广大藏友交流(JBL54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