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汉字文化。我们可以就一个字,来表达不同的意思。也可以通过不同字体的组合,来表述相同的意思。我们拥有近义词、反义词、褒义词和贬义词等等!外国友人看了,无人不惊叹,汉子文化的奇妙和深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都知道,在封建社会时期,写文章基本都用文言文,在文言文中对于第三人称代词不管男女,基本都是用的是“其”“之”等等。晚清时期,新文化运动兴起,民众慢慢地开始说起了白话,于是就出现了“他”用来代替他/她/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文化运动期间,国内兴起了白话文的浪潮,人们纷纷摒弃了繁杂的文言文,开始替换为通俗易懂大白话。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地填充着字体库。众做周知,从文言文转换为白话,在一些特指上面是存在异议的,比如说“之”等等。所以就出现了一大批白文家。今天我们主要讲的就是——刘半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半农是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和作家。他这个人非常的有意思,在新文化运动兴起期间,他想写一本各地方方言骂人的书籍。人们知道这个想法之后,很多语言学的专家辱骂他。其中就属赵元任骂的最厉害,因为他精通各地方言,直接使用方言把刘半农骂了一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半农到到北大任教期间,可能是由于刘半农衣衫褴褛,或者是中途退学。被学生们嘲笑是“乡巴佬”。受到刺激的刘半农便直接到法国留学。在法国留学期间,他生活的非常辛苦,经常食不果腹,吃了上顿没下顿。法国学费特别昂贵,他还经常拖欠学费。最终他还是读到了博士,带着妻子儿女踏上归国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候,有大部分的外国优秀作品翻译成中文,在国内流传。但是当时的第三人称只有“他”,并没有“她”。以至于,翻译经常出错。学者纷纷建议用“伊”来表示“她”,但是争议很大。后来又有人表示用“彼女”来代替,但是这个词,显得非常的复杂。于是乎,刘半农就创造了“她”,来代替。文稿发行之后,好多男权主义者都对这个字怀着鄙夷的态度,纷纷痛骂刘半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2年这个字就被教育部采用为常用字里面了,刘半农白白背负了三年的骂名。现如今这么普通的一个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字,却是近代才被创造出来的,不禁令我们感叹!这同时也是我们男女平等思想发展的产物,由此可见,这种思想普遍的被大众所接受,所认知!你有什么要说的,在下面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