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百花齐放“百花奖”


1962年5月22日,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郭沫若为第一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祝希娟赠送题匾。上海是中国电影的滥觞之地,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模拟到数字,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

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发表后,上海电影业步入新中国成立后快速发展的辉煌时期,拍摄了一批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持久影响力的优秀作品。1960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故事片《红色娘子军》,以富于传奇色彩的情节、细节、场面和地方色彩,再现了红色娘子军的斗争业绩,刻画了女主人公琼花勇敢倔强、深沉而善良的性格,真实地表现了她从自发反抗成长为自觉的无产阶级战士的过程。影片手法简洁精炼,节奏清新明快,塑造银幕形象鲜明动人,具有独特的艺术构思,运用大量特写、近景包括变焦距镜头刻画人物性格成长和情绪变化,具有较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红色娘子军》最初剧本名为《琼岛英雄花》,1958年,编剧梁信在海南岛一间放杂物的小屋奋笔四天四夜写成初稿,但是剧本的结尾却修改到1960年初。完成后,5 本剧本分别被寄往天马、海燕、江南、北京与长春5 个电影制片厂。天马电影制片厂资深老艺术家沈寂将只看了半部的剧本推荐给谢晋,谢晋通宵读了两遍,早起即奔厂长办公室请求拍摄梁信的本子。厂长陈鲤庭马上看本子并拍板同意。谢晋邀请梁信来上海修改剧本,正是这次会面,《琼岛英雄花》 获得了后来响彻全中国的名字《红色娘子军》。谢晋独具慧眼,挑选了还在上海 戏剧学院读书的祝希娟担任主角。1960 年,《红色娘子军》上映后迅速在全国掀 起一阵“娘子军热”。

1962 年5 月,在由电影创作者协会发起,当时发行量最大的电影刊物《大 众电影》杂志编辑部主办的首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上,《红色娘子军》在众多影片的评选中,一举获得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谢晋)、最佳女演员奖 (祝希娟)和最佳配角奖(陈强)四大奖项。1964 年,获得第三届亚非电影节 “万隆奖”;1995 年,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红色娘子军》还被改编成京剧、 芭蕾舞剧等,这些剧目经过多次修改复排,久演不衰,成为我国艺术宝库中的 经典。

链接一:《渡江侦察记》


孙道临在电影《渡江侦察记》中饰演李连长

20 世纪50 年代初,上海电影剧作在题材上开拓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主要反映工厂、农村、部队和科技文化等当代生活和革命斗争生活,人物塑造以工农兵和知识分子为主。1954 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渡江侦察记》。汤晓丹导演一开始决定孙道临来扮演李春林连长时还遇到争议,因为孙道临演的角色一般是英俊儒雅、内敛深沉的知识分子。汤晓丹给领导写了保证书,认为“孙道临一定能演好”。其实,汤晓丹知道孙道临对人民解放军充满了感情。上海解放时,孙道临就作为年轻演员迎接解放军进城。不久,到山东老区听到战士们英勇杀敌的动人故事,彻夜难眠。朝鲜战争爆发后,孙道临奔赴战火连天的前线。出发途中路过北京,他到姐姐家辞别,并告诫不要告诉妈妈,以表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决心。在战争一线,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同战斗,夜行军百里不叫累,下战壕为战士演出。他在日记中写下:“当一名为国而战的战士该有多光荣!”1954 年1 月,从朝鲜战场回来的孙道临被组织决定出演《渡江侦察记》中的李连长。孙道临后来回忆说,他“既兴奋又惶恐,兴奋的是我喜欢演戏,且此番演的是解放战争中的英雄;惶恐的是如何塑造工农兵形象,心里没有底”。但是朝鲜战场的实践,让他充满了信心。整个拍摄过程,也成为孙道临最难忘的经历。外景地在苏北山上,雨季中,每天山上山下来回,无人例外,拍摄李连长和刘四姐告别一幕,汤晓丹亲自跳进水中推船。全组上下,齐心协力,最终成功摄制完成这部惊险的军事片。影片情节曲折多变,细节生动,悬念迭起,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指战 员和民兵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精神,成功地塑造了李连长、吴老贵、刘四姐等人物形象。《渡江侦察记》成为孙道临的转型之作,从此成为“儒将专业户”,陆续出演《南岛风云》《永不消逝的电波》《红色的种子》《革命家庭》《51 号兵站》等。 1957 年,该片获文化部 1949—1955 年度优秀故事片一等奖。

链接二:《李双双》


电影《李双双》的主演张瑞芳、仲星火

1962 年,《李双双》由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导演鲁韧,编剧 李准,主演张瑞芳、仲星火。《李双双》以浓郁的生活气息,活泼的轻喜剧风格,特别对人物思想感情准确而细腻的描写,对人物性格及关系的深入发掘,赢得了广大观众喜爱。张瑞芳主演的李双双,表现出爽朗、火辣的性格和女性的忍让、温存,准确把握角色的纯朴、自然、本色的基调,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李双双》是编剧李准根据自己创作的小说《李双双小传》改编。小说及剧本初稿原以办食堂作为贯串事件,不过在摄制组到河南选看外景时,农村人民公社大办食堂的政策发生变化。编剧和导演进行修改,把办集体食堂改为挖水渠和选记工员,使情节虽变但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公与私的矛盾冲突不变,并从塑造人物出发,让李双双和孙喜旺仍然按照各自的性格逻辑去行动和发展。影片虽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为背景,但因不是在图解农村某项具体政策,而是着力反映李双双摆脱农村封建传统习俗的束缚,从对丈夫的依附和小农经济的狭隘境界中解放出来,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新人,因而具有较高的典型性。全片节奏鲜明,对话朴素、生动,富有生 活情趣和北方农村特色。有评论认为:“影片创造了一种新的农村片的风格,这 就是以轻喜剧的形式,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表现农村大量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让观众在欣赏中得到深刻的教益”。1963 年 5 月 22 日,第二届“大众电影 百花奖”上,电影《李双双》载誉而归,获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编剧奖(李准)、 最佳女演员奖(张瑞芳)、最佳男配角奖(仲星火)等奖项。

本文摘自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相册:70年70个瞬间》(2019.5)一书,上海人民出版社独家授权刊摘发布。

作者:段春义